起源
商周時期
最早的外科手術器械-砭石、石針
文字可考-商·甲骨文
獨立成科-周·《周禮·天官篇》
具有劃時代意義
形成
春秋戰國至秦漢六朝時期
《五十二病方》-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醫書
《黃帝內經》-最早提出截趾手術治療脫疽
《傷寒雜病論》-浸淫瘡腸癰大黃牡丹皮湯等
外科鼻祖-華佗麻沸散-最早的剖腹手術
《劉涓子鬼遺方》-我國現存第一部外科專著
《肘后備急方》
發展
隋唐至宋元時期
《諸病源候論》-我國現存最早論述病因病機
的專著《千金方》-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實用百科全書
《太平圣惠方》-“五善七惡”學說
《外科精義》-“陰陽不和,氣血凝滯”
《世醫得效方》-創傷外科專著
成熟
明清時期
外科專著大量涌現,名醫輩出,出現三大學術流派
汪機·《外科理例》-“治外必本諸內”
陳司成·《霉瘡秘錄》-世界上使用砷劑治療梅毒的最早記載
中醫外科學主要學術流派
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
正宗派
代表人物——明·陳實功
代表著作——《外科正宗》“列證最祥,論治最精”
主要學術觀點:
1、全面繼承明清以前的學術成就
2、重視脾胃
3、主張應用外治法和進行外科手術“膿成決以刀針”
4、無菌觀
5、強調情緒、環境、護理的重要性
全生派
代表人物——清·王維德
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
主要學術觀點:
1、“陰虛陽實”論
2、創立了外科證治中以陰陽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法則
3、陰疽治療“陽和通腠,溫補氣血”
4、主張“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反對濫用刀針
5、創立治療陰疽的四大明方
心得派
代表人物——清·高錦庭
代表著作——《瘍科心得集》
主要學術觀點:
1、“外瘍實從內出論”注重外證與內證的關系
2、將溫病學說引入外科病證治
1)重視溫熱病因在外證發病中的作用
2)運用溫病三焦辨證于外證
3)善用溫病方治療疔瘡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