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展示一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國務院6月14日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擴展項目名錄。傳統醫藥有13項上榜,包括中醫養生、傳統中醫藥文化、中藥炮制技術、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針灸、中醫正骨療法、民族醫藥等方面。
靈源萬應茶
元末明初(1363年),陳友諒舉事兵敗,其驍將張定邊避難入閩,遂隱名埋姓,遁跡于靈源山中,削發為僧,自號沐講禪師,用17種靈源獨特的青草藥和中藥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葉,混合炮制成“菩提丸”,對中暑痢疾、感冒發熱、腹痛吐瀉等四時不適之癥療效顯著。
1951年,靈源寺僧王廣雨將“菩提丸”改制為“靈源萬應茶餅”,使之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的功效更為顯著。
1982年, “晉江靈源茶餅廠”成立,靈源萬應茶餅開始批量生產。陳李濟還有一種著名的副產品——百年陳皮,對驅風化痰有卓絕的效果,曾被清帝欽定為貢品,成為廣東“三件寶”之一。此后因制蠟丸工藝設備改變而不再生產,現存少許已視為廠寶,到訪的貴賓能得到幾片便是享受到最高禮遇。
陳李濟由廣東南海商人陳體全、李升佐共同創立于公元1600年(明萬歷年間)。
陳李濟于清朝末年首創蠟殼大蜜丸劑型,蠟殼包裝工藝堪稱當時的中藥包裝革命,沿用至今。
清朝同治年間獲“杏和堂”封號,店藏“百年陳皮”被列為貢品。
改革開放以來,陳李濟持續發展,進入“全國中成藥重點企業50強”。
2008年“陳李濟中藥文化”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