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醫藥取得的成就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8
中藥飲片研究和飲片改革取得明顯成效。通過對40種常用中藥飲片的系統研究,使中藥飲片炮制工藝更規范和科學,促進了中藥飲片的工業化生產;通過對400種中藥配方顆粒的系統研究,推動了中藥飲片改革。
中藥生產共性技術(新技術、新輔料、新工藝)的研究,對促進中藥行業的技術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中藥劑型從丸散膏丹發展到了片劑、顆粒劑、膠囊、口服液等為主的40多種劑型,特別是也具有了針劑、滴丸、噴霧劑等現代劑型;大孔樹脂吸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膜分離技術等制藥新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提高了中藥工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在中藥材生產中的應用取得了可喜進展,如藥用植物洋地黃細胞培養與強心甙的生物轉化研究、冬蟲夏草菌絲體的發酵生產研究。
中藥新藥的水平得到了不斷提高。1985年《新藥審批辦法》實施以來,研究開發的中藥品種達1000多個;抗瘧新藥雙氫青蒿素的研制生產是我國對世界醫藥界的一大貢獻,目前對其衍生物治療艾滋病、惡性腫瘤的研究又有新的發現。
——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日益廣泛和活躍。
一些療效確切的中藥復方藥物通過系統、規范研究,以藥品的形式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之中,如康萊特注射液、復方丹參滴丸、杏靈顆粒、威麥寧膠囊等。
——中醫藥學術標準和規范化建設進展較快。
一批中醫藥行業標準、國家標準、技術規范先后出臺,如《經穴部位》標準、《耳穴名稱與部位》標準、《中醫病癥分類與代碼》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以及《中醫內科急癥診療規范》等,促進了中醫現代化進程,是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重要標志。(本報記者 張東風)
20世紀末,新型給藥系統(Drug Delivery System)和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內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控釋技術、靶向定位技術、透皮給藥技術、脈沖給藥技術、定時給藥技術、生物反饋自調節給藥技術等新型給藥技術與產品不斷涌現,達到30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出現了年銷售額突破10億美元的尼古丁貼片、突破20億美元的硝本地平滲透泵控釋片等一批暢銷產品,成為世界各國藥界爭相發展的一個領域。 中藥以天然藥物為基礎,歷經數千年的實踐驗證,其確切的療效、可靠的安全性逐漸被世界所認可。然而,我國的中藥制劑仍然是“黑、大、粗”為主的丸、散、膏、湯,與現代醫藥制劑相比,服用十分不便,這對中藥走向國際市場極為不利,須探索一條中藥現代化的道路。 使用新型給藥技術,將中藥制成符合現代潮流的制劑形式,無疑是中藥現代化的一條有效途徑。它將極大地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增強中藥的市場競爭力。我國醫藥工作者對新型中藥給藥系統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奇正藏藥集團的中藥透皮貼劑技術、沈陽藥科大學的中藥滲透泵控釋制劑研究、中藥結腸定位制劑等各種新劑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科技部日前在京舉行“863”系列“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簽訂課題合同及啟動會議,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申報的“抗癌一類新藥RAC的研究”課題獲得正式立項。
RAC原藥材系唇形科植物,廣布于黃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我國民間用于治療食道癌。臨床試驗證明,對食管癌、賁門癌、肝癌及乳腺癌有明顯的緩解癥狀作用,具有穩定和縮小瘤體及延長病人生命的效果。由于RAC可靠的抗癌作用以及較低的毒性,使其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經查證,國內外尚無類似新藥批準上市。RAC有希望成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類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