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執業醫師針灸學歷年考情分析(24)
來源:中華考試網 發布時間:2014-04-22
第二十四單元 常用灸法
考情分析
知識要點
灸法的作用
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見表5-8。
表5-8 灸法的分類、操作及適應證
分類
|
操作
|
適應證
|
||
艾炷灸
|
直接灸
|
瘢痕灸(又名化膿灸)
|
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灸。當燃盡除去灰燼,此為一壯。灸后,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結痂脫落后而留下瘢痕
|
哮喘、肺癆、瘰疬等慢性疾患
|
間接灸
|
無瘢痕灸
|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然后將大小適宜的(約如蒼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剩2/5或1/4而病人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
|
虛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
|
隔姜灸
|
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2~3 cm,厚0. 2~0.3 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
|
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腹瀉以及風寒痹痛等
|
||
隔蒜灸
|
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 2~0.3 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搗蒜如泥亦可),置于應灸腧穴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
|
治療瘰疬、肺癆及初起的腫瘍等
|
||
隔鹽灸
|
用純凈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
傷寒陰證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等(執業 2006,助理2005)
|
||
隔附子餅灸
|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 cm、厚約0. 8 cm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
|
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
|
||
艾條灸
|
溫和灸
|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距皮膚2~3 cm,進行熏烤,使病人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病人,醫者可將食、中二指分張,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病人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
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
(續表)
分類 |
操作
|
適應證
|
|||
艾條灸
|
雀啄灸
|
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旋轉施灸
|
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
||
太乙針灸
|
|||||
雷火針灸
|
|||||
溫針灸
|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證。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時,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長約2 cm左右艾條一段,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將針起出
|
|
|||
溫灸器灸
|
|||||
其他灸法
|
燈心草灸
|
||||
天灸
|
白芥子灸
|
||||
電熱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