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成為期貨業發展的催化劑
來源:發布時間:2009-01-16
源自美國的次貸危機漸次引發國際金融危機,進而引發國際國內期貨市場價格劇烈波動,使得一些參與期貨期權市場的企業的頭寸出現了巨額虧損。事實上,由于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涉及面廣泛,影響深刻,因而發生虧損的不僅僅是“涉期”企業,對于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系統性風險面前因無法通過期貨市場避險或不能有效運用避險工具而深陷困境的現貨企業來說,更是苦不堪言。一些“涉期”企業之所以沒有做到有效避險,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所用避險工具被濫用或者誤用,而非像有些人所說“套期保值套走了進取心和創造力”。筆者認為,此次金融危機和“風險事件”會引起全社會對市場經濟下市場風險的重新認識,引起全社會尤其是企業界對避險工具的需求。需求促進發展,危機或將轉化為我國期貨業發展的催化劑,促使以期貨市場為中心的中國風險管理市場的加速建設。
“暴跌”或許會成為人們對2008年最主要的記憶之一,而與此同時也會促使全社會對市場經濟下市場風險的重新認識。長期以來,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國內市場一直處于低風險不完全競爭的運營狀態,社會民眾普遍存在風險意識淡化,企業對經營風險不很敏感,形成了投資者盼望政策市,企業“有風險找政府”的被扭曲的社會風險防御體系。在此大環境下,當企業跨出國門,直面國際競爭時,將很難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市場是老師,2008股市與商品的暴跌會促使全社會重新認識市場風險,理解市場風險,進而利用有效工具規避市場風險。而期貨市場的本質就是規避風險。期貨市場是市場化經濟發展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社會風險平衡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社會對市場風險的深刻認識,利用有效工具規避風險將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期貨市場的功能將進一步發揮。首先政府相關部門對期貨市場在價格發現、價格調控、資源配置、經濟分析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認可;其次企業通過期市參與套保規避風險的需求進一步提高,可能促使鋼材、生豬等新品種上市;再次受匯率、股市、利率劇烈波動影響,金融企業及現貨企業金融行為的套保需求也將進一步增強,促使金融期貨的誕生。
需求促進發展,發展需要創新。近年來,在國家“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的精神指引下,我國期貨市場邁入了規范健康發展的運行軌道,市場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商品期貨品種體系,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市場運行體制不斷完善,各項制度規則不斷健全,市場參與者更加理性成熟,整個行業的風險防范能力不斷提升,這些都為我國期貨市場功能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金融危機的催化下,全社會風險意識將快速強化,套保需求將急劇增多,期貨業理論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問題將凸現。身處一線的國內期貨公司,在近兩年的增資擴股并購重組之后,目前似乎又開始了雷同的發展:降低傭金手續費、大量增設營業部、擴大營銷團隊。與此相比,研發水平的提高、理論研究的創新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不少公司的研發依然停留在對數據信息的簡單搜集和整理的起始狀態。當然也有一些公司成立了期貨研究所,以研究來打造品牌,從而提升期貨公司的內在價值,這無疑會對研究水平、理論創新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任重而道遠。而更為迫切的是金融人才的缺失問題。人才是金融建設的第一要素,人才的缺失將嚴重制約金融業的發展。由于期貨行業長期發展低迷,期貨公司規模小,從業人員少,人才儲備不足,精通國際交易規則的更是寥寥無幾,無論是投資策劃、市場營銷,還是風險管理與操盤人員,都會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顯得緊缺,近期上海市金融工委擬組織滬上金融機構招聘團,到華爾街進行“人才采購”,金融人才的緊缺可見一斑。同時期貨公司攜手高校辦學,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危機就是轉機。亞拉巴馬州是美國主要產棉區,象鼻蟲是棉田的一種害蟲,1910年一場特大的象鼻蟲災害狂潮般席卷該州棉田,災后重建,人們認識到光種棉花是不行的,于是開始在棉田套種玉米、大豆、煙葉等,結果多種經營的效益是單純種棉花的四倍,從此該州經濟走上了繁榮之路,為此該州政府在災害始發地恩特曾穎鎮的公共廣場為象鼻蟲建立一座高大紀念碑,碑身的金色大字寫道:深深感謝象鼻蟲在繁榮經濟方面所作的貢獻。這里有美國人的幽默和坦誠,但也說明了“禍福相倚、危機轉變”的哲理。綜觀美國資本市場,同樣是在幾次危機后逐步完善,何況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期貨業沖擊并不大。歷史又一次把中國期市放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局之中,無可彷徨的十字路口,不管我們茫然還是自信,倉促還是冷靜,我們都無法逃避,都將親歷市場之變。每一個新時代的形成都要面臨重重風險,但風險迫近之時正是機遇降臨之際,期貨人應正視危機,催生變革,把握機遇,創造期市新局面。
“暴跌”或許會成為人們對2008年最主要的記憶之一,而與此同時也會促使全社會對市場經濟下市場風險的重新認識。長期以來,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國內市場一直處于低風險不完全競爭的運營狀態,社會民眾普遍存在風險意識淡化,企業對經營風險不很敏感,形成了投資者盼望政策市,企業“有風險找政府”的被扭曲的社會風險防御體系。在此大環境下,當企業跨出國門,直面國際競爭時,將很難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市場是老師,2008股市與商品的暴跌會促使全社會重新認識市場風險,理解市場風險,進而利用有效工具規避市場風險。而期貨市場的本質就是規避風險。期貨市場是市場化經濟發展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社會風險平衡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社會對市場風險的深刻認識,利用有效工具規避風險將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期貨市場的功能將進一步發揮。首先政府相關部門對期貨市場在價格發現、價格調控、資源配置、經濟分析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認可;其次企業通過期市參與套保規避風險的需求進一步提高,可能促使鋼材、生豬等新品種上市;再次受匯率、股市、利率劇烈波動影響,金融企業及現貨企業金融行為的套保需求也將進一步增強,促使金融期貨的誕生。
需求促進發展,發展需要創新。近年來,在國家“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的精神指引下,我國期貨市場邁入了規范健康發展的運行軌道,市場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商品期貨品種體系,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市場運行體制不斷完善,各項制度規則不斷健全,市場參與者更加理性成熟,整個行業的風險防范能力不斷提升,這些都為我國期貨市場功能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金融危機的催化下,全社會風險意識將快速強化,套保需求將急劇增多,期貨業理論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問題將凸現。身處一線的國內期貨公司,在近兩年的增資擴股并購重組之后,目前似乎又開始了雷同的發展:降低傭金手續費、大量增設營業部、擴大營銷團隊。與此相比,研發水平的提高、理論研究的創新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不少公司的研發依然停留在對數據信息的簡單搜集和整理的起始狀態。當然也有一些公司成立了期貨研究所,以研究來打造品牌,從而提升期貨公司的內在價值,這無疑會對研究水平、理論創新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任重而道遠。而更為迫切的是金融人才的缺失問題。人才是金融建設的第一要素,人才的缺失將嚴重制約金融業的發展。由于期貨行業長期發展低迷,期貨公司規模小,從業人員少,人才儲備不足,精通國際交易規則的更是寥寥無幾,無論是投資策劃、市場營銷,還是風險管理與操盤人員,都會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顯得緊缺,近期上海市金融工委擬組織滬上金融機構招聘團,到華爾街進行“人才采購”,金融人才的緊缺可見一斑。同時期貨公司攜手高校辦學,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危機就是轉機。亞拉巴馬州是美國主要產棉區,象鼻蟲是棉田的一種害蟲,1910年一場特大的象鼻蟲災害狂潮般席卷該州棉田,災后重建,人們認識到光種棉花是不行的,于是開始在棉田套種玉米、大豆、煙葉等,結果多種經營的效益是單純種棉花的四倍,從此該州經濟走上了繁榮之路,為此該州政府在災害始發地恩特曾穎鎮的公共廣場為象鼻蟲建立一座高大紀念碑,碑身的金色大字寫道:深深感謝象鼻蟲在繁榮經濟方面所作的貢獻。這里有美國人的幽默和坦誠,但也說明了“禍福相倚、危機轉變”的哲理。綜觀美國資本市場,同樣是在幾次危機后逐步完善,何況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期貨業沖擊并不大。歷史又一次把中國期市放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局之中,無可彷徨的十字路口,不管我們茫然還是自信,倉促還是冷靜,我們都無法逃避,都將親歷市場之變。每一個新時代的形成都要面臨重重風險,但風險迫近之時正是機遇降臨之際,期貨人應正視危機,催生變革,把握機遇,創造期市新局面。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