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關注:19年7月國際學校開放日全國優質國際高中國際初中國際小學推薦
決定孩子命運的12個習慣
養良好習慣是素質教育的歸宿。一個中國的博士曾對德國的酒鬼做了細致的觀察:他發現在德國即使是一個喝醉了的酒鬼,也不會隨地亂扔酒瓶;而是搖搖晃晃,為手里的空酒瓶子尋找垃圾箱;找到后還會努力定定神,仔細看一下垃圾分類,再把瓶子放進去……這就是典型的習慣行為。
德國人以認真聞名世界,可能正是因為細節的養成所致。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你一輩子都享受不盡它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你一輩子都償還不盡它的債務;壞習慣能以它不斷增長的利息讓你最好的計劃破產……”
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在重復出現且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腦中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系,只要再接觸相同的刺激,就會自然地出現相同的反應,所以說習慣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復強化的產物。從心理機制上看,它是一種需要,一旦形成習慣,就會變成人的一種需要,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感到很別扭。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崇德曾對習慣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描述:習慣就是心里癢癢的感覺。好比愛逛街的女人看見商場就產生一種心里癢癢的感覺,就想趕緊去逛,不讓她逛,她心里就會難受。
因為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因此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才能形成。嚴格要求、反復訓練,是形成良好習慣最基本的方法。實踐證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說教,而在于訓練。如果只重視道德認識的提高,只強調道德標準和規則的掌握,而忽視行為實踐,不引導和要求學生切實付諸行動,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沒有生命力,孩子就容易養成言行不一致的惡習,從而背離教育目標。
養成教育的內容很廣泛,怎樣舉一反三,怎樣從小處著手,是最重要的問題。這12個習慣的提出,參考了由孫云曉教授主持的“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關系”課題的系列成果,還參考了由關鴻羽教授撰寫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中關于習慣內容的分析與選擇方面的內容。這里的任何一個習慣都滲透了多種重要的教育思想,很多幾乎可以成為一所學校的校訓,或者孩子的座右銘。
入學幫助熱線: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國際學校擇校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