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相信很多中小學同學的家長們都會說“勤能補拙,不怕笨就怕不用功......”以前我們說,數學不行就做10題,10題不行做100題,總有一天把它做通。這當然沒有錯,因為我們中國人相信勤能補拙,愚公移山。可是我們忘了一件事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當愚公把山移掉的時候,愚公就老了,這一生已經過去了。那么家長們應該如何做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臺灣著名教育專家洪蘭博士的一些看法。
后天教育可以改變大腦
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后再怎么通過后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它的神經回路是可以改變的”。“人生是馬拉松,而不是百米沖刺”。
“沒有不可教的孩子。”一個早期被診斷為重度自閉癥的兒童,醫生診斷為永遠不能說話。孩子的媽媽經過思考,決定辭掉工作,自己回家帶孩子。別人教孩子說話都是以“次”為單位,而這個孩子的媽媽以“萬次”為單位。最終,這位媽媽成功了,孩子能開口說話了。
玩伴勝過玩具
很多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智力與玩具的多少有關。于是,給孩子買很多很昂貴的玩具。
洪蘭通過研究兒童的大腦發展發現:孩子成長,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只要是正常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有玩伴比什么都好。如果家長能做孩子的玩伴,勝過給孩子買數不清的高級玩具。”
洪蘭反對把孩子丟給電視機。她的研究發現:10個月大的孩子,如果每天多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到7歲的時候,就會比每天少看一個小時的兒童,增加10個百分點的幾率患上注意力缺失癥。
要有紀律地成長
如何發展孩子大腦?洪蘭給出了兩個方法:一個是游戲,一個是閱讀。
她說,孩子游戲的時候,想象力在發揮,而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根本。同時,游戲時也是在學習人際交往。如果你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你。這些都可在游戲中感悟習得。
她同樣提供了實驗佐證:兒童游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后,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而閱讀更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展。
洪蘭強調,無論游戲還是閱讀,都是重要的,但是,紀律是第一位的。
孩子會質疑:你不是告訴我閱讀重要嗎?我正在閱讀,你為什么還要我去做別的事情?
這時,應該告訴孩子:閱讀雖然重要,可是紀律更加重要,你應該把自己今天的事情先做完。
為什么?洪蘭用自己的成長經歷跟大家分享:“小的時候,父親告訴我,把該做的事情先做完,其余的時間,再來娛樂和玩耍。這樣做事,就會快很多,因為心‘安’了。”
將錯誤轉換成經驗
如何對待孩子犯錯?洪蘭通過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告訴大家正確的答案:在我的學校里,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學習。當你犯錯時,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錯,重要的是,要將錯誤轉換成一個經驗。
“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的媽媽,在分享馬友友的成功時曾經說過,她從來沒有因為馬友友小時候大提琴拉得不好而罵他。因為,罵會讓孩子對大提琴恐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抗拒學習大提琴,離大提琴更遠。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每天因為分數打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因為恐懼學習而變得畏手畏腳?答案是肯定的。”
洪蘭認為,好家長不應該只會說“NO”,而應在說完“NO”后,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走的路。“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如此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
跌倒了,換個地方爬起來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一條鐵律。
不過,洪蘭的觀點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哪里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為什么呢?因為挫折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而孩子的成長可以以長帶短。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墒,時代不同了,多元化的社會與多元化的選擇,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路可走。在那里跌倒了,說明你的能力不在那里。
那么,為什么還要執著在你能力達不到的地方拼呢?何不改頭換面,在你有長處的領域,做出一番成績?”
她進一步闡釋:“現在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截長補短’:數學學不會就做10道題,還不會就做100道題。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長帶短’發展孩子的智力。數學不好就去補數學,這樣是沒有用的。如果孩子英語有天賦,就應該把英語學好,這樣反而能帶動孩子把數學學好。”
洪蘭語錄
沒有不可教的孩子。
改正孩子短處最好的方法,是放大他的長處。人有了長處,頭就抬起來了,有了自信,學習也就容易了。
過去我們都知道: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錯!應該是:哪里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基因不同,后天生長的環境也不相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會看到孩子的長處;用正向的態度去看待事情,你會找到解決的方式。
延伸閱讀:
為何說“哪里跌倒,就該換個地方爬起來!”
沒錯,只要拿腦科學實驗來一一解釋,你就會知道——所謂強擰的瓜不甜,教育孩子讀書學習,硬來實在沒用,相反,還會產生一些很嚇人的后果。
孩子本來就是獨特的,父母只要懂得欣賞孩子的長處,尊重他的興趣,讓他從他的長處去發展,這個孩子就可以健康成長。
改正孩子短處最好的方法,是放大他的長處。
人有了長處,頭就抬起來了,有了自信,學習也就容易了。
我們可以通過很多實驗看到,你對孩子的態度,會決定你孩子大腦的結構,以及他學習的態度。
大腦不停地根據外界需求改變神經的分配,你的行為會回過頭來改變你的大腦——大腦是環境和基因互動的產物。
比如有兩種田鼠,一種住在丘陵,一種住在草原。住在草原的一夫多妻制,住在丘陵的是一夫一妻制,在實驗室對這兩種公鼠的大腦進行掃描就會發現,一夫多妻制的公鼠,它的大腦管空間記憶的海馬回后端比較大——因為它要記得哪邊有太太,這是需求所帶來的大腦結構的改變。人也一樣。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從愛因斯坦身上我們得到兩個教訓:
第一、聰明程度跟腦子的大小沒有直接關系,而是跟神經聯接的密度和方式有關。愛因斯坦的大腦只有1230克,而按照身高體重來講,應該是1350克才正常。
第二、一個人不可能什么都好。大腦就像一塊餅,空間能力切得多了,語言能力就少了——愛因斯坦空間能力相當好,但他是語言遲緩者,三歲叫媽媽,五歲才會說話,但他幸好有個好媽媽,看到了他的能力所在。
過去我們都知道: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錯!應該是:哪里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因為你在這邊跌倒,證明你的能力不在這里,而如果換個地方,我們說360行,行行出狀元,現在是個多元化社會,任何領域玩出名堂都會有飯吃。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放對了地方,讓孩子的能力發揮了出來。
以前我們說,數學不行就做10題,10題不行做100題,總有一天把它做通。這當然沒有錯,因為我們中國人相信勤能補拙,愚公移山。
可是我們忘了一件事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當愚公把山移掉的時候,愚公就老了,這一生已經過去了。
美國幾年前的腦科學大會就開始研究腦跟教育的關系,墻上有個很大的標語——如果孩子沒有學好,老師沒有教對!
為什么是這樣?!因為任何孩子都有長處,從長處切入,一定可以把孩子帶起來。
接著來看這一部分:
學習要主動才有用,才會改變神經的聯接。而童年的陰影,會影響孩子大腦的功能發展——受虐兒的神經會萎縮,記憶力也會受到影響。
叫孩子做功課之前,不要先罵他,因為緊張會造成神經細胞的死亡。學生讀書如果恐懼,就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循環。
孩子如果生活在很嘈雜的環境中,智力就會受到影響,他的大腦發育是不完全的。
一定要讓孩子睡飽,因為睡眠跟學習有直接的關系——當睡眠進入到第四階段,大腦就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以及正腎上腺素,后兩項和記憶有直接的關系。
所以,頭懸梁、錐刺股是沒有效的,因為人一旦犯困,就是進入了睡眠的第一階段,這時候人是讀而不進的——只讀字不能理解句子。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有科學依據的,做夢是我們去蕪存菁、溫故而知新的時候。剛睡覺時做的夢是白天發生的事,等到中夜以后的夢,則是七天前發生的事。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是一門藝術?茖W有重復性,而教養每一個孩子不可能相同,必須蹲下來,從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家長不要勢利眼,看到孩子考100分就露出笑臉,考不到100分就擺出一副臭臉:還有4分到哪里去了?!
不能以為孩子什么都會。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當他犯錯的時候,一定要原諒他——讓孩子有機會去探索外面的東西,幫助他神經的聯結。不要叫他每天去背同樣的東西,做同樣的事情。
你要孩子超越你,就要給他超越你的空間,不要動不動就講: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聽我的沒錯。
你忘掉了一件事情,他聽你的,他了不起是跟你一樣,他沒有超越你的空間。而我們要的是:我們的孩子比我們更好,比我們更強!
掃描下列二維碼進行關注!實時推送相關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