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現在的家庭,讓很多父母面臨著全新的教育問題。他們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并不清楚孩子想要什么,這就導致孩子出現某種情況的時候,不知道如何理解、幫助他們。所以家長朋友如果能夠拋開焦慮,好好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就會有大的收獲。
現在的孩子具有與生俱來的孤獨感
人一旦感覺到孤獨,就會無端地傷感,莫名其妙會流眼淚。曾經接觸過一個案例,一位母親焦急地跟我說,女兒每天臨睡前一定要哭一次,這就是孤獨感所引起的。人一旦覺得孤獨,思考力就會變得很強。現在一個4歲的孩子,會發呆、會思考,他們的痛苦已經跟上一代人小時候所感受到的痛苦完全不一樣了。
現在的孩子情感負擔太重
大部分孩子是家里的“獨苗苗”,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基本每一個孩子身邊,都圍繞了6個滿懷期盼的長輩,這讓孩子感覺到巨大的情感負擔。這很可能就導致身上的負擔太重,反而讓孩子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念頭:我報答不了你們的恩情,你們也不要在我身上傾注太多的期望。
現在的孩子壓力空前
孩子會感受到很多焦慮的情緒,這種情緒可能來自老師,也可能來自家長。從小學開始,老師就顯得很焦慮,他們既是應試教育的執行者,也是受害者,這樣的老師嘴上念叨著的永遠是考試,傳達給孩子的情緒永遠是焦慮的。而孩子回到家,家長如果比老師還要焦慮,這樣永遠沉浸在別人焦慮情緒中的孩子會是止步不前的。因此,作為家長,要告訴孩子,父母的幸福不是你給的,我們撫養你長大是天經地義的,并不是等價交換,幸福是自己人生的主觀體驗。
孩子就像一根橡皮筋,他在學校被拉緊了,回家后,家長要懂得放,你再拉皮筋就會“斷”掉。這種學業壓力給孩子造成了隱性的傷害,使得孩子競爭感被培養得非常強,但競爭力未必高。
孩子在一個環境里是最好的時候還問題不大,如果有人比他更好,他企及不了,那這個孩子就被“瓦解”了。如今,空前的學業壓力制造了很多高競爭感的孩子。
現在的孩子就像“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
現在的孩子話語權要求很高。上一代的孩子,總被教育成“大人說話孩子不要插嘴”,而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已遠遠不能滿足了。學校還在講“孔融讓梨”的故事,現在孩子的反應卻是“大梨小梨我都讓出去”,因此,若還是灌輸性的教育那必然會是失敗的。要讓孩子“說話”,實行對話式教育,才是正確的方式。
現在的孩子現實感很弱。小時候自己玩玩具,長大了陷入虛擬的網絡世界,現在的情況是,兩個能在網絡上聊很久的人,到了現實里卻遭遇了“大眼瞪小眼”、無話可說的尷尬。因此,對于這一代孩子,我們應該意識到,老一套的教育方法不管用了。
現在的孩子非常善良,非常具有同情心。他們對個性化要求很高。不像上一輩人習慣默默無聞地生活,現在的孩子來到了這世上,就希望展現自己的不同,希望在這世界上“雁過留聲”,留下屬于自己的東西。
現在的孩子基本感受是什么樣的?總結一下,他們不愁吃、不愁穿,非常美滿、美好。但他的心理感覺像“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一共有三只籠子,籠子里都關著一只老鼠。第一只籠子里有個開關,踩一下就會有食物送進來,老鼠很快就掌握了能吃到食物的訣竅。第二只籠子也有個開關,但是踩一下就會被電擊,老鼠肯定不踩了。而第三只籠子里的開關,踩一下會有食物,再踩一下會被電擊,如此反復,籠子里的老鼠就糾結死了,不知道踩還是不踩。
我們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第三個籠子里的老鼠”,活在糾結之中,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好。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是成功人士,但縱觀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他們有個共同特質,那就是“輸得起”。但是現在的教育,給孩子灌輸的卻是“不能輸”,如果“不能輸”,那這孩子就不具備“去贏”的特質,反而可能“眼高手低”,希望得到好的東西,卻不具備爭取的能力。所以,他很糾結、痛苦。
孩子過得好三個基本標準可參考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好。過得好的標準有哪些?是錢多、地位高還是名氣大?
在我看來,一個人過得好,首先,應該沒有什么大的慢性病,身體健康是過得好的最起碼的元素。
其次,收入不能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如果你的孩子收入只有社會平均水平,但是他做了自己非常喜歡的事,內心很安靜且滿足,自得其樂,這就是過得好。這是你從小灌輸給他的成功教育。
第三,他將來要有內心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感不僅是來自于他人的評價。有多少人努力奮斗的動力來源,都是“他人的眼睛”,是為了他人怎么欣賞自己而拼命努力。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欣賞,他就會垮掉。所以如果你培育出來的孩子,他將來自我發展得非常好,他對自己很確認,知道自己要什么東西,他的努力不是來自于別人怎么欣賞他,而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東西,他愿意做這件事,努力達到高峰,不是為了你們。這樣的人,他不會有太多外界的逼迫,內心是強大的,這種人他是過得好的,家長要有這樣的意識。
我們培育出來的人,將來是這樣擁有強大內心世界的人。你培育出來的孩子,將來要有終生學習的愿望,從小養成閱讀習慣,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生學習不輟,這個人的人生是充實的,飽滿的,他是過得好的。
孩子擁有助人能力將來才有競爭力
有錢、有地位、成為社會精英,這樣被大部分人期望的人生,就算是幸福的人生嗎?其實不然,好的人生,除了上述三個標準之外,還有幾項比較重要的“指標”。
你培育出來的孩子,他將來是一個要有能力助人的人。現在的家長,把孩子培養得非常具有競爭感。如果一個家長有這樣的理念,我希望我的孩子將來有競爭力,那他一定得從小就灌輸孩子去幫助別人。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媽媽會問這樣的話:“寶寶,你有沒有看到哪個小朋友需要幫助,你看班里的小虎,鞋帶不會系,你有沒有幫他系?小紅每次吃飯吃一點點,你有沒有安慰他?”
如果媽媽每天問,你今天幫助誰了?這個孩子出去就會知道,這個人我要幫他。你的孩子如果是一個肯出手幫助別人的人,這個媽媽就一定“智慧過人”。孩子會得到什么好處?第一,他覺得我比你強,我能幫你,他找到強大的感覺。第二,他幫了人家,人家給他正面反饋,會感激你,所以他擁有了正能量。這樣的人,能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強。這樣的孩子,他將來會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人。
家長們在這個地方犯的錯誤太多了,很少有家長回來關心孩子有沒有幫別人,只關心孩子有沒有超越別人。
報紙上曾刊登過一組照片,一個中國12歲的孩子與西方孩子比賽,三局兩勝制,第一局中國孩子輸了,外國孩子贏了。中國孩子哭得坐在椅子上站不起來,一群工作人員安慰他。第二、第三局,中國孩子贏了。比賽全部結束的時候,輸了的外國孩子很大方地跑過來祝賀、擁抱中國孩子。所有在座的家長都看得很清楚,到底是誰輸誰贏。我們總是教育孩子,滿腦子比賽、競爭、超越。很少會想到,哪種孩子才能超越、才能強,往往是那些擁有助人能力的孩子。
家長或許沒有想到,從小去引導孩子出手幫助別人,將來你的孩子才有競爭力,擁有好人緣,才能過得好。人類得以生生不息,靠的不是競爭,而是互助,這才是人的本質。
培養孩子獨處和群處時都不焦慮
我們培育出來的孩子,將來獨處的時候要不焦慮。一個能夠獨處的人,極其考驗其內心是否強大。什么樣的人獨處可以不焦慮?是因為這個人有魂,自己內心有資源。一個人自己可以安定的,特別是一個老人可以自己安定,內心一定有豐富的資源夠他用,所以他是有魂的人,悠然自處,獨享人生的樂趣,我們很多人做不到。
除了獨處外,我們要培養孩子將來群處時也不能焦慮。有些人身處職場,只要在人群里面就手足無措,不知道怎么做自己。還有些人莫名其妙,只要有人群,一定要有敵人,沒有敵人他難受,要造出一個“假想敵”。
我們要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他會在人群里面很自然,主動和他人發展關系,你不覺得這個人在人群里面很別扭,不會內心帶著陰暗的敵人回家,自己在心里和人家斗。
當孩子群處時,家長要給他們什么?如果孩子在人群里面,這個家長問得都是鬼鬼祟祟的話,那么,孩子將來群處就會焦慮。如“這個人學習好嗎?你不要跟他在一起。他媽媽干什么的?他媽媽賣菜的?別跟他在一起啊。這個人很小氣的,你的東西不要給他……”像這種家長,他的孩子長大以后,群處的時候會焦慮。所以,你告訴孩子的理念,決定他將來在群處時能否做一個非常自然的人。
此外,我們還要培養孩子有跟伴侶親密相處的能力。在孩子將來的人生中,50%的幸福感來自于與伴侶是否相處融洽。而和伴侶親密的能力,則很大程度取決于父母夫妻關系所做的榜樣。
復制zxxzxb_yuloo添加關注公眾號,或下拉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實時推送相關新聞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