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送孩子讀書時,家長們總免不了對老師討論一番:這個老師教書教得好,這個老師有責任感,這個老師經常和家長溝通...可是家長們想過沒有,當你們對老師有所期待的時候,你們又知道老師喜歡什么樣的家長嗎?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位資深教師的看法:老師最喜歡的10類中小學生家長,你上榜了嗎?
1、關注孩子生活習慣的家長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只要成績好,生活能力差算什么,以后我替你雇個保姆。一到學校大掃除,這些家長生怕累著少爺小姐,自己自愿來當保姆。
我覺得這樣的家長很短視,因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實反映了他的責任感,處事的秩序感,以及“不以善小而不為”的情懷。
古人說,“不掃一室,何以掃天下”。一般來說,課桌與書包都整理不好的孩子,學習習慣也不好,考試更是丟三落四,在外面補了多少課,成績還是不理想。這都是家長忽視孩子生活習慣培養造成的惡果。
2、倡導孩子遵守規則的家長
有些家長特別自以為是,對學校出臺的各種規章制度,比如穿校服、中午吃食堂、不給孩子帶零食、不給孩子佩戴貴重首飾,都持質疑態度。不但不配合執行,還引領孩子對制度軟磨硬抗。
這會給我們教師的管理造成很大困擾。家長的縱容,會使孩子特別任性,覺得妨礙了他自由的制度都是壞制度。
但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對抗制度會讓孩子與群體格格不入,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孩子在學校的心理壓力,讓他的成長多了很多磕絆。五年后回過頭來看,非常得不償失。
3、把公平準則放在心頭的家長
當孩子犯錯或落后時,有些家長會希冀通過請老師吃飯小聚、送老師各種國外帶回來的名貴禮物來打點。
講老實話,這給我們老師制造了太多難題。因為教育有公平的準則,全班四五十雙眼睛看著,老師對任何學生有偏愛,都會引發大面積的非議。家長為何要令老師陷入這樣為難的境地?
家長已經溺愛孩子,如果教師再加入溺愛的陣營,表面上似乎是給孩子一點額外的機會,但從長遠上看,是加速扭曲了孩子的心靈,讓他有這樣的錯覺: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規則之外,靠錢來解決。這離塑造一個向往公平、民主的未來公民有多么遙遠?
4、與老師親密有間的家長
有的家長經常私信老師,要幫老師辦事,甚至打探老師的家事,希望有機會從老師的家人身上尋找突破口,與老師發展遠高于其他家長的親密關系。這些處心積慮,目的就一個,就是希望老師能對他家孩子另眼相看,能給與孩子額外的機會。
一般有處事原則的老師對這樣“熱情過度”的家長是避之不及的。因為一旦與家長發展出利益捆綁的關系,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原則性。孩子會有這樣的錯覺——“我媽打點過老師,老師就應該對我網開一面”。
講真話,如果孩子這樣看待老師,老師在孩子面前還有什么權威,教育的原則怎樣貫徹?
5、維護老師權威的家長
“你們老師水平也不怎么樣”,“你們老師教這門課根本不夠格。”“你們老師的情商真夠嗆。”不可否認就有這樣經常在孩子面前非議老師的家長。
得承認,有的家長學術水平的確比老師高,也比老師更加見多識廣,但這并不是在孩子面前質疑老師權威的前提條件。你可以讓孩子來與老師探討問題,指出老師在具體問題上的錯誤與不足,老師也十分歡迎這樣的一字之師、一題之師。但就此認為老師根本沒有資格來教你的孩子,實在太武斷了。
教育是一門專業化的技術,也是一種特殊的人文素養,不見得大學教授就一定教得好小學生。
家長質疑老師權威的惡果是:孩子在情感上對老師有一種疏離與鄙視態度,師生間的融洽就消失了。而老師對孩子的引領與教育,是基于這種情感上的融洽,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6、教育孩子有服務意識的家長
到了五六年級孩子面臨升學時,每次票選班干部,都有家長來打招呼“別讓我孩子當班干,影響他學習”。
我非常不喜歡這樣自私的家長。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沒有服務他人的意識,那他就算成為精英,對這個社會也不會有什么貢獻!
孩子未來從事任何行業,說到底都需要有為他人著想的服務精神,才會培養出責任心、團隊意識與凡事為大局著想的內涵。特別自私的孩子是交不到朋友的,也是在事業上走不遠的。家長理當極早認清這一點!
7、與老師經常溝通的家長
有些家長不到重要考試的考前動員,是不會出現的。他們非常功利,只關注孩子的成績、排名,一旦孩子成績下滑,就拉著老師非要討一副靈丹妙藥。令老師為難的是,老師這里并沒有一吃下去、成績就變好的仙丹,孩子的問題是積累的,因此教育也忌諱“一曝十寒”。
我特別喜歡那種認真與孩子相處、細心觀察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在學習、生活、處事習慣上有變化,就與老師及時溝通、交換看法的家長。這會讓老師欣慰地感覺到,家長是老師的教育同盟軍,我們一同來關注孩子各種好習慣的養成,最終不怕孩子不成人、不成才。
優質性格與習慣的養成,是因;學習成績與在校表現,是果。有因才有果。家長關注的次序,最好不要顛倒。
8、永不踐踏孩子自尊的家長
有的家長,只要老師把他請到學校來,跟他談孩子的問題,他就當著老師的面,辱罵或毆打孩子,或者對孩子冷嘲熱諷。這讓老師非常下不來臺。家長這種簡單粗暴的宣泄,踐踏了孩子寶貴的自尊心,也讓師生關系驟然跌入冰點。
教育專家有一句名言:“任何有動力向善而行,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好的孩子,都是有自尊的孩子。”
呵護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呵護他與自身弱點作斗爭的勇氣,呵護他與家長、與老師互相信賴的關系。被踐踏過自尊的孩子,通常只剩下一條路:自暴自棄。這有多可怕?
9、經常反省自我的家長
孩子只要有不足,家長就來質疑老師:“我們把孩子教給學校了,你們是怎么教的?”老師對此非常委屈。因為對孩子成長有影響的不只是學校,家庭、社會都有影響。
有的家長,天天在朋友圈晾曬虛榮,怎能要求孩子沒有強烈的物欲和攀比心?有的家長,每天在家打麻將賭錢,怎能要求孩子專心學習?當孩子出現問題,家長第一時間反省自身,也許比指責老師更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們做老師的,歡迎家長有這樣的開場白:“孩子給老師添麻煩了!這主要是我們家長教育不到位,我們很想與老師探討怎樣幫孩子向好的方向轉變……”能這樣檢討自身的家長,本身就具備令人敬服的情商——只有你對老師的辛苦與無奈有體諒之意,老師才樂于在幫助你家孩子這件事上花更多心力。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只會令師生關系陷入尷尬。
10、對學校有體諒之心的家長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反對學校圈養孩子,主張要像歐美的精英學校一樣,讓孩子們參加足球隊、棒球隊、籃球隊,主張孩子從運動中學習合理的競爭,習得團隊精神,塑造強健體魄。
這當然是很好的意愿,然而,提倡運動就有可能在沖撞中造成傷害事件,一旦孩子受傷,家長還能不能對學校管理有體諒之心?如果家長不依不饒索賠,并且在輿論上給學校和老師制造很大的壓力,那老師未來還能不能愉快地組織孩子們玩耍?如果老師為了安全重新圈養孩子,要求他們課間不跑不跳,走路老成持重,運動四平八穩,孩子的冒險精神與野性、勇氣都沒法得到拓展,最終傷害的又是誰呢?
什么是老師真心希望家長了解的事?
第一,我們是教育者,不是保姆。
我們受過專業的培訓來和孩子每天一起工作。而且,在孩子身上,我們往往以一種不同的觀照,看見家長沒看到的東西。有些家長不想聽到任何關于孩子的問題,這我也已經司空見慣了。但有時候要是大家愿意及早聽勸,把它放在心上,那能夠幫助你們,不讓問題在未來擴大。
第二,信任我們。
每當我告訴家長他們的孩子當了害群之馬,我幾乎看到他們背上的毛都要站起來了。他們準備還擊,回護他們的孩子,而那真會把人搞到精疲力竭。
我個人有一個踩不得的地雷——那就是當我告訴一位媽媽她兒子干了什么事,她卻轉頭看著孩子,問說:“那是真的嗎?”噢,那當然是真的。是我告訴你的。請別去問有沒有哪一位同學能為發生的事做證,或者問是不是有別的教師也在場。因為那樣做,就是不拿老師當一回事,也破壞了親師間的合作共事。
第三,請別再替孩子找借口。
如果大家真想要幫助孩子成功,就別替他們找借口。
有次我和一位家長以及她孩子談到暑假的閱讀作業。小男生告訴我他還沒開始做作業,而我也讓他知道,對此我感到非常失望,因為不到兩周就要開學。孩子的媽進來幫腔,而且告訴我:他們家因為在七月經歷了一些事情,整個暑假過得很糟。我說我很難過,但我不能不指出來一件事,就是這作業早在五月就給了。她馬上又說,趁七月還沒開學,她允許孩子在暑假可以有一些“歡樂時光”,所以作業沒完成并不能怪他。各位能體會我的痛苦嗎?
有些爸媽找借口也不看狀況,而他們帶出來的孩子,長大也會變成愛耍賴的大人,不會養成實實在在的敬業精神。
如果各位不想要你們的孩子年過25歲還不知要干什么,只會躺在爸媽的沙發上吃薯片——那么,就別再為他們找借口解釋為什么他們沒把事情做好,而該致力于找出問題所在。
第四,請當合作的伙伴,不要當檢舉人。
各位家長,你們都知道有時孩子受點教訓嘗到苦頭其實是好事。那會讓孩子從中學到人生的功課。而身為教師,那些妨礙“上課”的家長著實教我們為難;我們稱之為“直升機爸媽”,因為他們偏要從天而降給孩子解危。
如果我給一個孩子的報告79分,那就是孩子應得的。不要約時間找我商量,怎么補救好讓他能上80。不論你認為這個成績應不應該是個B+,79分就是79分。
至于下面這一點可能讓人很難相信,但大家不要一廂情愿地以為:孩子老是拿高分,他就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事情真相是,給分大方的常是一些怠職的教師,他們清楚只要分數給得甜,人人都會樂得讓他們清靜。
父母會說:“我小孩的老師很會教,這孩子這學年全都拿A!”老實說,最盡職的老師常常給低分,因為他們對孩子的期許高。可是,當孩子得了低分,家長想做的卻往往是找人投訴,然后直奔校長室。
在各位質疑那些爛成績,覺得是老師“給”孩子這么爛的成績之前,也許家長需要先認清:那些分數是孩子的“收獲”,而你們抱怨的那位老師,實際上是個最認真教育孩子的人。
而且拜托大家,請當合作的伙伴,不要當檢舉人。我有個學生考試作弊,然后他的父母威脅說要找律師,因為我給孩子貼標簽。我知道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全國各地的校長都告訴我,現在越來越常看到律師陪同家長到校會談他們孩子的事。
老師們如履薄冰,我為這些日子以來處處受到掣肘的教職員感到難過。許多方面上,我們都活在“接下來又會發生什么”的恐懼之中。我們在一個不給力的教育體制里如履薄冰,在這體制里,教師怯于誠實,怯于表達心聲。因為即使他們犯點小錯誤因為即使他們犯點小錯誤,也可能會成為一場大災難。
我媽告訴我,有個公立學校的孩子,用一支麥克筆畫自己的臉。老師想要用毛巾幫他擦掉,然后孩子臉上就抹出了紅印子。孩子媽去向媒體投訴,那位女老師就丟了工作。我媽說:“你相信嗎?那女的可以干出那種事!”我感到痛心疾首。老實說,換成是我,我也可能會試著幫孩子擦掉臉上的筆跡。
一想到也許會在這種小事上丟掉工作,真恐怖。如果繼續讓我們的教師生活于威脅與恐懼之中,這會把我們的學校里最棒的一切都奪走。
第五,處理問題要通情達理。
如果孩子說了什么學校發生的事,讓家長很在意,拜訪老師弄清狀況時你們可以說:“我想讓您知道,我的小朋友說在您的課堂上發生了一些事,因為我知道孩子會把事情夸大,任何故事總是另有隱情,希望您能給我一點頭緒。”
如果各位仍對事情感到不滿,那么去向校長提出疑慮吧,但在所有事情當中最最重要的一點是:絕對別在你們的孩子面前說老師的不是。如果孩子摸清楚了你們并不尊重老師,他們也不會。而這一點絕對會讓日后的麻煩層出不窮。
我們都知道家長愛孩子。我們老師也愛。我們只是請求、或者說懇求家長:要信任我們,要支持我們,并且與學校制度合作,別和學校過不去。我們需要家長的幫助,也需要得到應有的尊重。
老師最欣賞的、愿意與之保持密切溝通的家長,最關鍵的素質應該是:對老師有同理心,能換位思考。
在你與老師溝通之前,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個從早七點忙到晚六點的班主任,如果我管理的是四五十個孩子而不是一個孩子,如果我必須為孩子出的小意外負責,我希望家長以什么姿態來溝通?
能這樣換位思考,就能為家長與老師間的關系注入一股“暖流”,而得益最大的,當是我們的孩子。
復制zxxzxb_yuloo添加關注公眾號,或下拉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實時推送相關新聞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