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革挨罵改革了又挨批 高考改革該往何處去(3)
改革:在選拔人才與體現公平之間如何突圍?
一次考試不能也不應該決定一個人的終身,這已經成為教育界人士的共識,但是破除分數一元標準的改革探索又屢屢引發公眾質疑。高考制度如何在選拔人才與體現公平之間實現突圍成為一個難題。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說,教育改革不僅需要理想和熱情,尤其需要對教育國情的充分了解和把握,需要縝密的、具有操作性的具體設計,以及配套的措施和政策等等。他認為,高考改革可以“放開兩頭”,對于那些辦學水平較高的研究型大學,可以逐步賦予它們更多的自主招生權;高職院校由于供求關系已經比較寬松,完全可以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機制的調配作用,實行不同形式的自主招生。
他說,公眾對擴大高校自主權的最大擔憂,就是高考腐敗。最近剛發生的吉林松原令人震驚的高考舞弊事件,證明這種擔心完全不是多余的,對當前的道德環境和法制環境,絕對不能理想化。但是,如果止于這種顧慮,我們就會停留于現狀,無所作為。比較積極的做法是,通過改革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招生錄取方式,實行全程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接受社會監督,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從而建立高校招生的公信力。在此基礎之上,實現了這一變革的高校,才向它賦權,擴大其自主招生的改革。
部分家長認為,無論是大學的自主招生還是中學的綜合素質評價,都要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制度,盡可能壓縮人為操作和權力尋租空間,同時加大對徇私舞弊行為的查處力度,實現全過程公開,既要保證程序上的公平,又要取得實質內容的公平。
齊濤認為,高考最終的方向是多考多取,多考就是既有全國統一的高考,又有高校自行組織的考試,還有只是依靠學業水平考試就能夠進入大學的,對于各種考試,學校分別承認;多取就是既有統一考試錄取,又有學校自主招生錄取,還有學生注冊入學錄取。
“最終目標是給每一個孩子都提供發展空間,讓大家走自己的路,發揮自己的個性!饼R濤說。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