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考盤點:大類招生受阻 冷熱專業失衡
2012年高考臨近,如何選專業讓學生和家長很犯愁:填報高考志愿時因信息不對等,錯填誤報;大學專業即使不喜歡、不適合,卻再難回頭。
按學科大類招生,對相同或相近的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按大類進行招生,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待學生對專業作充分了解后,再根據個人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這樣的做法被認為是高校“通才教育”的嘗試,也能為學生提供第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
然而,一些高校按學科大類招生的試點卻已宣告退出。招生新探索為何被中止?學生報考困惑,如何解決?
高考在即,廣東的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三所高校在多個專業實行大類招生,學生進校時不分專業,在同一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基礎課平臺進行培養,1—2年后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在大類所含專業中重新選擇具體專業。這種招生方式,被認為能有效防止新生與專業“盲婚啞嫁”。
事實上,廣東開展大類招生較早的高校是廣東商學院(以下簡稱廣商),該校2008年起即在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學院試行大類招生,但試行兩年后很快停止,2010年又回到按專業招生。廣商的“倒退”并非個案,日前在南京財經大學舉行的全國地方財經類院校招生工作研討會上,記者了解到,一些高校按學科大類招生的試點已宣告退出。
大類招生遇阻,冷熱專業嚴重失衡,按成績分流招致學生不滿
2008年、2009年,廣東商學院連續通過大類招生方式,分別招生1000多人,兩屆合計近3000人。
“前兩年上公共課、專業通課,到大二下學期要分流專業時,問題出來了。”廣商招生辦主任余曉征說,學生選擇專業冷熱不均的現象很明顯。熱門的專業,想去的學生扎堆;而一些聽起來不那么熱門的專業,又乏人報名。
校方急了。如果盡數滿足學生的意愿,將與學校原有的教學資源配置產生矛盾,有的專業學生過多、教師不足;另一些專業學生太少,老師課時不夠,收入會減少。而且,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將來必定飽和,導致就業困難。如果給專業設定人數限額,就意味著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選擇意愿,勢必傷害一些不能如愿的學生的感情。
沒辦法,廣商只能狠狠心:先通過模擬填報志愿,對學生的意愿做一個大摸底;根據學生的意愿分布,考慮各專業的教學資源和最大容量,確定具體的招生人數;學生正式填報志愿;最終根據學生志愿、學生前兩學年的成績和各專業招生人數,來分配學生的去向。
“這樣一來,又給學生分了層次等級。”余曉征坦言,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分到自認為冷門的專業,都有一定的怨言,有些甚至自暴自棄。
在學生管理上,也有很多問題。廣商教師陳小璇撰文提出,首先,二次選擇影響學生關系。學生對進入大學后第一次組成的班級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對專業分流后重新組合的專業班感覺陌生,新班級缺少凝聚力;寢室安排也面臨同一問題。其次,輔導員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新分專業后,輔導員不得不重新熟悉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加大。
種種問題,最終導致廣商萌生退意。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