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歷史復習:中國古代史(五)
第五單元明清時期
一、時間:14世紀——19世紀前期
二、歷史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祖國的遼闊版圖最終奠定。
2、經濟方面: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并緩慢發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傳教士來華,中國開始了解先進的外來文化,出現了“西學東漸”的勢頭。
4、對外關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關系和官方貿易出現盛況;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在對外關系中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中國發展;開始遭到外來侵略,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斗爭,有力地維護了國家主權。
三、明清時期的政治——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1)廢除丞相:明太祖廢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2)內閣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兼協理奏章,不參與決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淵閣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內閣制正式形成。閣臣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的批復意見,稱為“票擬”;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筆批示、裁定,稱為“批紅”。
(3)影響:內閣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2、清朝設軍機處
(1)清朝建立后,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負責處理日常事務。重要的軍國大事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設立:雍正為適應西北軍務需要而設置的軍機房。
(3)發展:由一個暫時的軍事機構,發展成為位居內閣等中央機構之上、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常設中樞機構。
(4)權限: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跪受筆錄,上傳下達。
(5)影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造成皇權的高度膨脹,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3、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
(1)主要功績
A清除分裂,割據勢力
鞏固國家統一:平定“三藩之亂”;擊敗鄭氏政權,統一臺灣,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平定葛爾丹叛亂,加強了對新疆、蒙古的管轄。
加強民族團結:與蒙古各部會盟;冊封西藏和蒙古地區的宗教領袖;尊孔崇儒,開科取士籠絡江南士子。
B維護國家主權
組織雅克薩反擊戰,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認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是中國領土。
(2)功過評述
A功績:康熙帝清除分裂割據勢力,維護國家主權的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康乾盛世的基點。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的版圖,不愧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
B消極:在位期間,大興文字獄;實行閉關政策,盛世之下面臨危機。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3高考歷史復習:中國古代史(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