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再起爭議 北上廣應設“門檻”?(4)
專家觀點
異地高考應由國家制定辦法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部剛發布的規劃,基本“坐實”了國務院通過的只是對異地高考的原則性意見。這樣一來,教育部的責任,就從研究制訂異地高考方案,變為了推動各地研究制訂異地高考方案,解決異地高考問題的皮球,就這樣從中央踢向了地方。
一直以來,我認為解決異地高考,應該由國家層面出具體的方案,而不是只出原則性的意見。地方在制訂異地高考方案時,定然會考慮到原住民的利益因素,如果當地的招生計劃不變,考慮到本地戶籍人口的高考利益,地方政府設置的異地高考“門檻”肯定會相當高,異地高考問題難以得到根本解決。
解決異地高考的思路,無非有二:一是從戶籍入手,放寬高考報名條件限制;二是結合高考改革,通過自主招生解決異地高考。這兩種思路,都適宜由國家層面出臺具體的方案。
葛劍雄(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高教已非義務教育,國家應保證公民有求學權利,但無法保證都能入學。高教投入部分出自中央政府,應面向全國公正分配;部分投入出于地方政府,主要用于本地公民,也應適度、逐步向外地公民開放。故對異地高考應有一定條件,并逐步實施,兼顧雙方。
高教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全國自由報考、各高校在全國范圍自主招生,但在各地差異極大、教育經費仍嚴重不足的現實下,只能經過長期努力才有可能實現。如各校都按分數或自定指標錄取,老少邊窮地區的學生還能照顧嗎?如全面放開異地高考,又有多少家庭有條件提前送孩子去發達的異地讀高中?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