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近現代經濟史(2)
3、洋務企業
清政府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目的和官僚式的管理運營,使其具有封建性;由政治而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依附性,使其具有官僚買辦性;采取機器生產,民用企業又面向市場,又使其具有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和表現;一開始即以壟斷面貌出現,又呈現出有別于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特殊性。洋務企業是中國早期的官僚資本主義企業。
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基本是封建性近代企業。70年代開始,創辦也一批民用工業,基本上是以利潤市場和價值規律為基礎的資本主義企業,但受清政府控制。甲午戰爭后,為開拓稅源和抵制列強資本輸出,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事實上標志著洋務企業壟斷地位的喪失,宣告了洋務運動在經濟上的破產。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早期官僚資本主義繼續發展,但未形成全國性的破產。
洋務企業是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結合的產物,其壟斷性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征。洋務運動失敗是必然的,但也有一定歷史進步性,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4、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5、官僚資本主義經濟
它是四大家族對外依靠英美帝國主義,對內利用國家政權進行掠奪和控制而產生發展的,是中國封建的、買辦的國家資本主義,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點。其特點與洋務企業有相似之處。
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是蔣介石國民政府反動統治的經濟基礎。它不是一種反動的經濟,不代表民族的發展方向。它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經濟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賴,嚴重阻礙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根本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6、新民主主義經濟
新民主主義經濟也是中共領導下的根據地、解放區經濟。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主要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三部分組成。
、偻恋馗锩鼤r期,中共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和經濟建設,把農業生產放在首位,興辦工廠,不僅為反圍剿奠定經濟基礎,也為以后的經濟工作積累了經驗。
、诳箲饡r期,中共在根據地實行“雙減雙交”的土地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為抗戰奠定了物質和政治基礎。
、劭箲饎倮,中共在解放區開展土改,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解放生產力;同時積極發展生產。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壯大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強后盾,也為建國后的全國性土改和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準備了條件。
、軓慕▏1952年,新民主主義經濟在全國范圍內確立和發展。
、萃ㄟ^三大改造,新民主主義經濟最后終結,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基本建立。
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基礎,代表了當時中國各革命階級的利益。黨的政策是在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經濟特權、反對私人資本對國民經濟實行壟斷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發展國營經濟,大力發展合作社經濟,并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鼓勵私人經濟的發展。
戰爭年代主要分布在農村,并把發展農業放在第一位。其發展趨勢是逐步增強,直至戰勝官僚資本和封建經占據統治地位,代表了中國經濟的方向。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