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高考補習班
可以說,“補習班”是中國當代高中教育一個特有的現象,且始終帶有些許的微妙與尷尬。
高考制度剛剛恢復時,每年數以十萬計的“文革”大齡考生,正是通過雨后春筍般的“補習班”這個帶有速成性質的應考機制,源源不斷地走進自己的理想圣殿之門,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及時輸送了大批棟梁之材。對這一代人來說,“補習班”就是他們青春時期一段充滿激情的難忘記憶。
然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補習班的身份變得曖昧起來。不知什么時候,它還贏得了一個含義頗豐的戲稱——“高四”。
不過直到九十年代后期,補習班的情況依然比較簡單:教師未必是專職的,生源自然都是落榜生,即便有流動也是區域性的微循環。班容量就是個六七十,總人數頂多為應屆高三的一半,管理多為松散型的,明顯帶了成人味兒。最主要的是,其高考成績難與應屆高三相抗衡,尖子生幾乎都在高三,很少聽說補習班有考上清華北大的。所以,那時的補習班基本上是起一個補充和調節作用,屬亞年級狀態。
到了本世紀初,補習班卻不哼不哈地從高三的背后搶步而出,沒有什么鋪墊,幾乎一夜之間就火爆起來,其問題及危害也隨之凸顯——
現狀——怎么了,補習班?
2001年高考,北方某中學應屆高三理科班的小賈,取得了633分的優異成績,目標直指北大,平衡志愿也只填了一個中央財大。但等錄取線公布之后,小賈及全家的喜悅就煙消云散了,因為他僅以一分之差而與未名湖無緣。那就上中央財大吧。偏偏股市的某些規律在那年的高校招生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小賈上北大差一分,上中央財大反倒差了兩分……
一個月后,省招辦的電腦莫名其妙地將小賈“發配”到了數千里之外的一所地方大學。他能甘心嗎?于是,他毅然選擇了補習,且因母校不辦高分補習班,便遠道省城,成為一家私立學校沖擊來年高考的王牌。
正是從那年開始,“高分復讀”成為全國各地補習班的一個醒目亮點,不少省市每年僅600分以上復讀的就有數百名。的確,近年來的補習班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呈現出如下幾個明顯的趨勢和特點。
第一,生源結構發生了“質”變,即出現了“達線生”。這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類似小賈同學,分數在重點大學之列的;另一種是高考時勉強達線,補一年上重點大學可能性極大的。在普通的縣城中學,這部分學生超不過30%,但影響頗為深遠,直接帶動了補習班市場的繁榮,以至顛覆了“落榜生才上補班”的傳統觀念,引起高中辦學一系列非同小可的變化。
第二,成為不少學校的高考增長點,極富彈性和活力,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一般的縣城中學,補習班的達線率通常在40%左右,而應屆高三一般只有20%左右。多數學校的補習班都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極少數“高考大戶”更是急劇膨脹,動輒辦十幾個補習班,上千學生,超過了應屆高三的人數。班容量更是驚人,出現了超百人的大型班,老師講課時需要戴“胸麥”———第三,是名副其實的“高四”。不少學校的補習班基本上是按一個獨立的年級來布局,甚至享有諸多特權,恩寵有加。最突出的是,補習班的師資隊伍通常是這個學校的豪華陣容,而應屆特別是高一年級卻明顯被邊緣化,差不多變成青年教師“練手”的培訓基地了。
第四,進一步拉大了校際之間的“鴻溝”,加劇了“貧富”分化。值得注意的是,補習班似乎在縣城這個層面較為興盛,而且競爭慘烈。多數學校為爭搶好生源,不惜下調免費線,對寶貝似的達線生,有些學校更使出了發“月工資”的絕招!與此同時“高考大戶”卻不慌不忙,僅“達線班”就常常有好幾個,甚至還有“尖子班”——每年把600分以上的集中到一個班。更讓人羨慕的是,人家一般不需要主動“出擊”招生,那些周邊甚至數百里之外跨地區的達線生會慕“名”而來,什么都不免,還得至少交2000元。這就是實力!一般來說,“高考大戶”屬鳳毛麟角,比如十個縣城的幾十所學校中,也就頂多出一兩個。
第五,補習生中考取清華、北大的比例越來越大,補習班成了“藏龍臥虎”之地。
第六,在管理和用人等方面,補習班更是新招迭出,“機制”靈活。就連招生及開學的時間,彼此之間也費盡心機,以防生源跑到對方。更有甚者,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門結束的鈴聲還沒響,校門口便“不合時宜”地豎起了招收補習生的醒目廣告牌,疲憊不堪的考生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心頭便又投下了淡淡的陰影……
高考成績一出來,招生大戰便狼煙四起,而且戰場深入到了考生的家里。
2004年7月初,北方一個小村莊好幾天頗不寧靜。原來這里出了一位僅差3分的應屆高考落榜生,可似乎比考上清華北大還榮耀,只見院門口泥濘的地面上,今天停著面包車,明天停著摩托車,后天停著桑塔納。更富有戲劇性的是,兩個兄弟校的招生人員居然在此狹路相逢,戲語中明顯摻了火藥味兒……
家長是一位憨厚的莊稼漢,受寵若驚之余,也頗覺困惑:“現在的學校,這是怎啦哩?”
成因——剪不斷,理還亂
A.學生及家長:不行了,就再補上一年吧!
學生及其家長是補習班市場繁榮的直接推動者。近年來補習在許多家庭被列入了正常的求學計劃,上補習班丟人的自卑心理明顯淡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學歷品牌化使重點大學特別是清華、北大,成為眾多優秀生的“終極”目標,同時熱門專業和學校所在城市的選擇,甚至包括校風和氛圍等,都成為人們決定上什么大學的參照系數。補習班正是為這種越來越強烈的社會需求提供了一個從容選擇的回旋空間。高校近年來的迅猛發展,也是高中補習班市場持續升溫的一個原因。人們不再急于隨便進個什么大學,而是貨比三家,不行就“補”。
與此同時,學校之間激烈乃至惡性的競爭,使不少地方的優生上補習班的成本極其低廉,有的幾乎是“零成本”,這對相當多本打算“走”的學生頗具吸引力,覺得上補習班劃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補習班的漸趨“優質化”,對學生和家長也形成了一種無聲的吸引力。“這樣優秀的教師,在應屆時都聽不上人家的課,不上補習班多可惜。”不少同學說。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