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高考補習班(2)
總之,現在的補習班承載了太多的責任和使命。
當然,不少學生在作出“補習”的決定時,并不輕松,壓力很大。大概與此有關,現在也有一股“潮流”,剛夠“二本”的應屆考生當年就走,家長表示支持:“何必要在補習班多浪費一年呢,反正以后要考研哩,路關鍵是在自己走。”
B.學校:高考離開補習班,更不行啊!
然而,補習班市場的繁榮應該說正是學校自己培植的結果。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學校才是最大的贏家,而且是“雙贏”——強勁的升學率和鮮活的經濟效應。此外,補習班還是打造名校“品牌”的終南捷徑。
首先,學校是在有意無意地引導和刺激這種“消費”。一位縣城高中的校長一語道破天機:“高三拼本錢,再怎么抓也難有大的突破,與人家好學校根本拼不過。不如狠抓補習班,集中好老師,一年就見效。只要高考一好,整個學校當下就活了,當年高一的招生就有好生源了,收的錢也就多了。反正社會上只認你考得好,又搞不清是補班多,還是應屆多。”補習班的成績計入學校的高考升學率,本來是高考評估的含混或漏洞,現在卻成了學校興辦補習班的不竭動力,也是補習班難以禁止的癥結所在。
補習班的另一個特有功能,就是可以優化生源,重新洗牌。一所學校只要升學率與經濟效應的“互動”進入良性循環,當“莊家”即“高考大戶”的時代就會到來。
說到底,升學率是一種潛在的巨大的經濟利益。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補習班的不明身份恰好形成了政府規范辦學的真空地帶,成為一個學校市場因素最活躍的“自留地”,并為其迅速壯大提供了廣闊天地。
對許多“中不溜兒”的學校來說,補習班帶來的則是一種難言的尷尬:不辦,不行!辦,就行嗎?代課教師要發補助,還要發高考獎,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優生要免費,達線生還要發“工資”。羊毛出在羊身上,于是只能是“狠”下心吃定后邊的三分之二,少1分交多少錢,明碼標價。而且,還要占用有限的優質教師資源。可如果不辦呢?升學率有可能馬上下跌,家長不滿意,社會不認可,競爭對手乘機擴大地盤,生存有可能立刻就成了問題。因此,大家只能是咬著牙硬撐著!而競爭一旦進入白熱化,也就顧不上手段光彩不光彩……
C.教師:帶補習班有意思……
教師,在補習班是一個“打工者”,但又是一個既得利益者。帶上一年,就能領到少則千元多則成萬的高考獎,對一個教師而言,能不誘人嗎?且補習班容易出成績,能迅速推出“名師”。在填“個人簡歷”時,“多年帶高三補習班”成為最有分量的一句話。是的,帶補習班意味著被重用,甚至是一種實力和榮譽的象征。最關鍵的是,教師是整個補習班運作的具體操作者,特別是班主任,作用非凡。
D.社會:不上補習班,讓孩子們干啥?
假如某所學校要取消補習班,當地政府可能首先會不樂意:不讓孩子們上補習班,讓他們干啥?的確,在當地政府的眼中,補習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考得好”已經成為一個上下都公認的體面政績;何況補習班辦好了,不但可使當地生源不外流,還能吸引周邊的學生,對當地經濟的拉動和社會就業的適度緩沖都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老百姓也會說:“補習班給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國家的政策是在鼓勵嘛,媒體上報道六十多歲的人都能考大學。”
顯然,從某種角度來說,補習班已經成了一個多種利益的“共同體”,甚至涉及地方利益。一位權威人士說:“本來社會上有復讀的需求是正常的,補習班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不正常的是,現在過于龐大的補習班市場很大程度上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補習班應該以不擠占應屆生資源為前提,應該由社會力量來運作。”
危害——補習班,不取消不行了!
“政府只能提供三年的高中教育,多一個補習生,就少一個應屆生。這對應該享受高中教育的學生是不公平的。有家長會說,我也出錢呀!但高中教育是公共利益,大量的投入還是由國家來承擔的,而且高中教育本身就是稀缺資源,是極為有限的,你是擠占了別人應該享受的資源,并且是優質資源啊。”一位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層領導指出。補習班的存在是對國家普通高中三年政策的背離,是公辦高中教育領域的“違章建筑”。這是其危害之一。
其二,補習班的迅速膨脹導致整個高中教學領域的“生態系統”開始失衡,教學重心出現位移,喧賓奪主,主次顛倒,嚴重影響了應屆生的教學質量,并且必然產生“應屆不行靠補班”的惡性循環,促使教育周期不自覺地延長。這難道不是高中教育的一個怪圈?
其三,過早地給學生和家長以心理暗示,增加了他們對補習班的依賴心理。同時,補習生與應屆生在“時效”這個層面上,顯然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在高考時卻享有同等的資格,這實際上是不公平的,且一屆頂一屆,似乎形成了大家都習以為常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多米諾骨牌”。而且,靠時間硬“磨”出來的大學生,即便是品牌的,總體來說能有多大的后勁?
其四,“高四”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教育,只是一種應試訓練,豈能成為正規學校的組成部分?以語文課堂復習為例,第一輪就要“消化”一本50多萬字的大部頭復習資料,還不算月考和周練之類。而后模式化的毫無新意的“練兵”題鋪天蓋地而來,你別無選擇,只能掙扎在茫茫題海中,努力而又機械地咀嚼被精細化了的“舊”知識。
三年前,一名女生信心百倍地來到鄰近縣城的一家“高考大戶”補習。可兩個月后,就落“淚”而逃。她說“實在吃不下那份苦”:每天早晨五點多就起床,晚上很晚才休息,一個月只休息一天。有一次上自習時,她突然頭疼,同桌便扶她回到宿舍,并倒在床上都睡著了。等再到教室時,她倆的課桌已經被班主任抽走……用的復習資料不知是哪兒搞來的,同一個知識點,別的資料訓練100道題,這本可能有200道,做得人頭昏腦脹。最受不了的是,大家一天到晚都很少說話,人人課桌前堆著一尺多高的資料,當你不小心很響地推開教室門時,立刻會有幾十顆戴著眼鏡的腦袋,冷漠地從書堆后伸出來……
“我再堅持下去,就要神經了。”她說。耐人尋味的是,家鄉人在善意地指責女孩“沒毅力”的同時,對該校補習班的這套“嚴”字當頭的做法盛贊不已。這是教育之悲,還是喜?顯然補習班已經將應試教育推向了極致。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