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高考補習班(4)
好大一個“補” 符德新
補習班,顧名思義,是讓那些學業不及格的學生或沒機會接受正規教育的成人,通過在班里的補充學習,來達到及格水平。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補習班,比如某門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補習一段再補考,比如小學生、中學生想在課外多學一門才藝上個特長班……總之“補”這個詞,讓人聯想到在衣服的破洞上打一個補丁,雖說可以蔽體了,終究比不了新衣裳。
十年浩劫過后,百廢待興,社會上各種補習班漸如雨后春筍,那些錯過了學習機會又心有不甘的人們,下班之后騎著自行車,穿大街鉆小巷,坐進教室里如饑似渴地吮吸知識的營養。筆者就曾上過若干個補習班,英語、經貿、繪畫……結業證書拿了一摞。但不管上哪個班,辦班的人和報名的人都知道,補習班跟正規學歷沒法比,它不過就是“補一補”罷了,聊勝于無唄。
然而近些年,“補習班”的身份變得撲朔迷離。圍繞著高考補習班,種種匪夷所思的怪現象發生了:
沒考上大學復讀,考上大學也復讀。
高分考生補習成風,目標直指清華北大。甚至有“800人上線,400人復讀,應屆生幾乎都不走”的現象。一些重點中學的高考補習班容量上千人,已經超過了應屆高三的人數;
為了創自己的“品牌”,爭搶好生源,各補習班競爭激烈,花樣翻新:高分復讀費用全免,管吃管住,有的學校甚至倒過來給高分學生發“工資”;
學校為補習班排出最強的師資,正規高中的師資反倒被弱化……
一句話,補習班的地位越來越高,作用越來越大——“補丁”蓋住了“衣裳”。
補習班的異化,大量的高分復讀現象,不能不說是應試教育走向極致的反應,是高中教育的一個怪胎。“片面追求升學率”不僅還在追,而且追得更上“層次”:從追求升學到升一類大學,到一類中的重點,再到重點中的清華北大——數百萬人拼著命向金字塔最高的塔尖攀登。
時至今日,重點中學辦高考補習班的弊端已經顯而易見。不論對國家還是對個人,補習班每年造成的教育資源浪費驚人,寶貴的高中優質資源被擠占,正常的高中教育秩序乃至高校招生秩序被攪亂,并年復一年惡性循環。正如專家所言,補習班市場的繁榮是以降低高中教育質量為代價的,是高中教育一種畸形而無序的發展。
該是痛下決心的時候了。山西等地取消和規范高考補習班的經驗,值得各地參考和借鑒。
讓補習班回到補習班的應有位置上,讓“補”還原為“補”。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