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A、B兩項比較好排除,因為真理認識也具有普遍性與絕對性;該題的比較大干擾項是C項"客觀實在性",然而,萬物都具有客觀實在性,正是有待于認識的"自在之物"。
【拓展】此題的關鍵是要弄懂題干中的"高"字為何意,其實它就是由"自在之物"向"為我之物"的靠近程度,即自然界人化的程度,從這個角度理解就可以比較輕松地解答了。
11.【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認識中的主客關系。
【解析】題干中的"主體選擇不同的參照系"就表明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改變。主體選擇不同的參照系,發生的認識結果可能都是對本質的正確把握,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并非真象與假象的區別、現象和本質的矛盾所造成,也并非主觀認識的錯覺。
【拓展】做此類試題需要考生細致、縝密的思維。
12.【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
【解析】實踐因為其自身的歷史局限性而使其作為真理的標準具有不確定性。其他選項都不能夠說明實踐的不確定性。
【拓展】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要放在確定性之中辯證地理解,這樣才能更準確。
13.【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認識能力形成的比較終根源。
【解析】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動力,由此可見D是正確的。其他選項都是認識能力形成的生理前提、外界條件,而不是根據。
【拓展】要注意題干中的"歸根到底"字眼,表面是在追根溯源。
14.【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解析】對這句話的理解關鍵在于前半句,特別是其中的"技術"一詞,在此應該從應用性與實踐的角度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強調社會(實踐)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關鍵的時刻更是能夠將科學(認識、真理)推向前進。從"比……更"、"推向前進"等字眼就明顯可以感覺到這是一種"動力"。A、B兩項本身是正確的,但不是本句表達的核心,C項更不是所要表達的含義與核心。
【拓展】做該題要緊密結合題干區分各個選項的細微差別。
15.【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解析】對此話的理解可以分三個層次:一、放在"改造"二字上,改造是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征;二、"學會"表明是一個過程;三、"人的智力是按照……而發展的",表明認識能力(智力)是隨著……而發展的,聯結起來,B項準確地表達了這些含義。A項理解偏了:自然是認識的對象;C、D兩項只是此話要表達的其中一個含義。
【拓展】對于此題,C、D兩項并沒有錯,這就要求考生選出符合題干的比較佳答案。
16.【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感性認識的形成。
【解析】題干的結構是:提出人的感官功能--可見光的范圍--說明在不同波長范圍內感覺到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感性認識)。整體的含義是說明人的感官有對事物信息的選擇、加工和轉換功能。A項理解偏頗了:人不僅有感性認識,還有理性認識;B項也有偏頗:人的認識能力是至上性與非至上性的辯證結合,不能夠單純從生理閾限說明認識的界限;D項:人所形成的感性認識是與理性認識辯證作用的,它不僅是單純生理活動的結果,否則動物也具有感性認識了。
【拓展】該題較難,需要考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較扎實的基本功和較強的語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3
2010.10
踐創造,可以展現出我們的認識成果。隨著實踐的發展,世界將被我們一步步認識,那些先前認為不可知的東......
13
2010.10
A.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B.割裂了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 C.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D......
13
2010.10
局限性 C.實踐本身是一種精神活動D.實踐是人類的自覺活動 13.人的認識能力的形成,歸根到底取決......
13
2010.10
第四章 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特別提示 ①10年來本章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辨析題、分析題的命題數量......
13
2010.10
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們黨肩負的重大歷史任務。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們黨要緊跟世界進步的潮流,......
13
2010.10
同發展、進步的,它們之間的利益關系是矛盾雙方的關系。 17.【答案】ABCD 【考點】本題是對"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