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大學校長論壇傳出消息,人大、北師大等7所大學取消“研究生畢業必須發表論文”的硬指標,即使沒有發表論文,也能畢業。(7月16日《北京晨報》)。
研究生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的高等教育,如何衡量受教育者的學術水平,放眼世界,論文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標準。人大、北師大的做法,讓我心生疑問:以后拿什么標準評判研究生是否合格?在擴召導致研究生教育學術滑坡的大背景下,我擔心“沒論文也能畢業”將是雪上加霜之舉。
不知從何時起,高校將研究生發表論文的重要性推向極端,致使學子忙于“發表”,不惜花錢買版面,學術雜志行情看漲,衍生出“論文經濟”,或忙于復制粘貼,甚至抄襲剽竊,學術腐敗與弄虛作假之風日盛,遭輿論一再炮轟。表面看,7所高校取消之舉很“順應民意”:既然“發表論文”這個標準不得人心,現在我們把它取消就是了。
我想提醒的是,公眾質疑的不是“發表論文”這個標準本身,而是將標準絕對化、不分學科具體情況強行要求數量的急功近利做法。看看網友留言,寥寥數語點中問題實質:“不搞研究發表論文,要研究生干什么?”
農民種田產糧、工人制造機器、商人經營生意,為評判他們優秀與否,必然要有相應的標準,不能因為實施過程中出現問題,就索性將標準本身也廢除,“不能把孩子和臟水一起潑了”說的就是這理,大學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門不可能不知道吧?
可能有人又會以西方國家為例,說他們的博士、碩士很多人沒論文照樣畢業,以證明他們取消“發表論文”與國際慣例接軌。查閱資料后得知,這種情況在西方高校確實存在,但西方可行的規章制度未必就適用于我國高校,在學術自覺、自律方面與西方高校存在差距的情況下,沒了“發表論文”這個門檻,對我國一部分研究生來說,無異于野牛掙脫最后一道約束,結局只會是更加的放任自流,荒廢學術。
我還想提醒的是,如下事實被很多人忽視了:哈佛、劍橋的不少博士、碩士發表的論文,往往就是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這說明什么?說明西方世界級的學府并非不以“發表論文”這個標準要求學子,而是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實施這個標準,用足夠的耐心、時間與資金讓學子厚積薄發。他們看重的是學術論文質量,而我們恰恰相反,功利地追求數量,而當出現負作用時,又膚淺地把標準本身也拋棄了。
一個緊迫問題迎面而來:在新的評判標準出來之前,如何甄別研究生合格與否?讓研究生自我認定?還是導師擁有裁定權?無論哪一種,在目前高校學術道德受質疑的當下,很可能舊問題未了,新問題又露頭,到那時,大學管理者又將取消什么?
從高考出現不少弊端,有人呼吁取消統一的高考制度,再到四六級英語考試問題叢叢,取消的呼聲不絕于耳,再到這次與“民意”互動的取消“發表論文”,我看到的是高校疲于奔命的窘境,總沒法擺脫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慣性思維,說到底,這是高校缺乏自我準確定位的茫然---因獨立判斷與自主精神的匱乏,認知能力往往等同于普通百姓,不知道要把高校帶到哪個方向,更不知道怎樣更新與完善。作者:修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