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常識 》》考點串講 考點1 唯物論和辯證法 核心知識 唯物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世界的客觀性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動,要以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為前提;社會及其發展規律是客觀的。 2.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反作用。 3.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從實際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必須具體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內部聯系。 2.運動和發展 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要有創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長,學會運用創造性思維。 3.規律 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的存在與發生作用是客觀的;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 4.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對事物的特點要進行具體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6.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關系;做事情要把握重點和主流,同時也要統籌兼顧;矛盾分析方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7.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8.量變和質變 量變、質變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堅持適度原則。 9.事物發展的趨勢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例題精講 【例】朱熹《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形象,說明觀書的體會。此詩中蘊含的哲理是( )。 ①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的制約 ②規律是客觀的,人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 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題正確答案為A。本題以一首古詩為背景,主要涉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一考點,意在考查考生對影響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相關因素的理解。題干正文強調“一毛輕”“枉費推移力”,移巨艦到江中要尊重自然規律,從中體現的哲理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制約,要按規律辦事;②的觀點是錯誤的,③的說法與題干無關。 【名師點評】本題考查的是主觀能動性這一知識點。 |
公務員精講班輔導 |
主講老師 |
課時 |
學費 |
論壇 |
報名 |
|
---|---|---|---|---|---|---|
行政能力測驗網絡輔導 | 伊強 | 30 | ¥300 | |||
申論網絡輔導 | 陳亞菲 | 30 | ¥200 | |||
公務員面試指導網絡輔導 | 張玲莉 | 10 | ¥200 | |||
學費:《行政能力測驗》300元,《申論》200元,《公務員面試指導》200元; |
熱門資料下載: |
公務員版塊列表: |
公務員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盧雁明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黑龍江:2010年公務員行測常識判斷考點串講四 |
|
閱讀下一篇:黑龍江:2010年公務員行測常識判斷考點串講一 |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07-09年公務員考試行測命題趨勢分析 |
·福建:2010年公務員考試行測資料分析題型分析 |
·福建:2010年公務員行測判斷推理題備考指導 |
·綜合基礎知識:中國文學常識大全下 |
·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分析與備考策略 |
·公考行測出題頻率最高題型:細節推斷題 |
·2010年國家公務員言語理解與表達備考 |
·閱讀經典難題解題技巧演示 |
·公務員考試片段閱讀技巧之因果式 |
·2010年國考言語理解與表達具體特點 |
·言語理解與表達強化訓練題二 |
·言語理解與表達練習題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