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背誦版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第一節 物質世界和實踐 一、世界觀與哲學的基本問題 1、世界觀與哲學的基本問題 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關系的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只有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才是哲學。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2、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關系的問題。 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依據。 3、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①可知論:主張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包括唯物主義可知論和唯心主義可知論。 ②不可知論:主張世界是不可以認識的,只有少數唯心論是不可知論。 4、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①辯證法是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待世界,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變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學是用孤立、靜止的觀點看待世界,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靜止不變的。形而上學否認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③辯證法的三種基本歷史形態:樸素辯證法、唯心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④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 客觀辯證法:是指自然界、人類社會本身固有的辯證運動規律。主觀辯證法:亦稱“思維辯證法”。唯物辯證法認為:客觀辯證法是第一性的,主觀辯證法是第二性的。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為劃分哲學中的基本派別確定了科學的標準。 二、馬克思主義物質觀極其理論意義 1、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意義 列寧的物質概念是:“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理論意義在于: ①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的一元論 。 ②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③堅持把物質當作客觀實在性,堅持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一性。 2、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①意識的產生、本質和能動作用 第一,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第二,意識又是社會的直接產物。勞動促進了人腦的形成,并產生了語言。 ②從意識的本質看,意識是物質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意識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的。 ③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主要表現在:意識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和主動創造性;意識指導人們的行動,能動地改造世界。 3、物質運動,運動和靜止 ①物質與運動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的根本的方式。運動和物質不可分割:物質離不開運動。 ②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第一,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運動和靜止是相互統一、相互包含的,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第二,物質是在時間(一維性)和空間(三維性)中運動的。 ③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 第一,時間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具有一維性或不可逆性的特點。空間指運動物質的廣延性,具有三維性特點。 第二,物質運動是客觀的,所以時空也是客觀的。 第三,時空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 第四,時空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時空的無限性是指物質世界在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時空有限性是指任何一個具體事物的存在時間上是有始有終、空間上有邊有際。 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反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時空觀。 4、社會的物質性主要表現在: ①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②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物質的活動。 ③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著人類社會物質性。 5、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①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 ②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由人類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來證明的。 ③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三、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 1、實踐的本質含義 ①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其基本的特征是:第一,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第二,實踐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的能動性。第三,實踐是社會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②實踐的基本特征:直接現實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③實踐的基本形式:生產實踐;處理和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 2、實踐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 ①實踐是人類生存的前提,是人的生命之根、立命之本。 ②實踐是人類同動物的根本區別。 ③實踐是人的本質即社會關系總和的基礎。 3、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分化與統一。 自然界是獨立于人的活動之外的客觀世界,其運動變化是自發的。 人類社會是人們在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動形成的各種關系的有機系統。人類社會與人的活動不可分離,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化。 4、人與自然的關系 自從人類產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以新的形式,延續自己的存在和發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個具有自身特殊發展規律的部分。 通過勞動實踐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他們的和諧統一,是人類必須面對永恒的主題。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環境、人口、資源等全球危機問題,實際上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衡。 5、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社會生活是對人們各種社會活動的總稱,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
熱門資料下載: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聶榮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考研政治理論五門課考試背誦版(一)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考研政治理論五門課考試背誦版(三) |
|
|
報考直通車 |
·2010年考研政治真題難度分析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匯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九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八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七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六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二)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一)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