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題:34—38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 34.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唯物主義歷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所以,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在生產方法和交換形式中已經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適合于早先的經濟條件的社會制度已經不再同這些變化相適應了。同時這還說明,用來消除已經發現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發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經發生變化的生產關系本身中。 ——摘自《反杜林論》 材料2:馬克思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的細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 材料3:人類的各個時期彼此借以區別的,僅僅是宗教的變遷。某一歷史運動,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時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應當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質。——摘自《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請回答: (1)材料1、2的基本觀點是什么?請說明二者的共同之處。 (2)怎樣理解材料3中“人類的各個時期彼此借以區別的,僅僅是宗教的變遷”這句話?這句話的觀點與材料1和材料2的觀點有何區別? 35.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秋收起義幾仗打下來,部隊相繼失利,損失很大,隊伍“竟至潰不成軍”。毛澤東在文家市里仁學校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部隊的進軍方向問題。毛澤東拿著一份從學校借來的地圖,指著湘贛邊界山形最寬的部分,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說:這里像眉毛一樣的地方,是羅霄山脈中段,最適合做我們的落腳點,我們要到那里去當“山大王”。 聽了毛澤東的分析,在經過激烈爭論后,大多數同志同意毛澤東的主張,也有一些同志不同意毛澤東的意見,師長余灑度就極力反對,他說攻打長沙是省委決定了的,我們現在全軍會師了,就應該立即反攻瀏陽,直取長沙;不打長沙,卻退到農村,這叫什么革命?毛澤東耐心地說:我們這個山大王是紅色的“山大王”,而不是過去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農武裝,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義、有政策、有辦法的“山大王”。中國政治不統一,經濟發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們要找敵人統治薄弱的地方。毛澤東的話,通俗易懂,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深刻的真理。總指揮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他說:毛委員講得對,現在交通要道和城市不是我們占領的地方。如果攻打長沙,就有全軍覆沒之險。——蘇揚:《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中外名人的評說》,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請回答: (1)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是什么?為什么必須走這條道路?(4分)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對中國革命有什么影響?(6分)
|
熱門資料下載: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聶榮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
|
閱讀下一篇: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
|
|
報考直通車 |
·2010年考研政治真題難度分析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匯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九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八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七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六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二)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一)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