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1901年到1961年,諾貝爾文學獎幾乎完全為歐美白人壟斷;20世紀60年代以后,亞、非、拉美作家居多數;90年代則沒有歐美白人作家獲獎。而60年代以后正是歐美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這是否意味著技術突起、科學猛進會使文學作品失去人文魅力? 上面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 A.科技高度發展可能使文學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淺薄 B.不排除技術和科學的干擾,就沒有優秀的文學作品 C.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只能產生在落后的國家和地區 D.科技發展是以文學作品喪失人文魅力為代價的 2. 革命作為苦難的救贖本身包含著不可克服的悖論:革命最初是一種個體受苦意識的反應,但革命反過來卻以抽象的整體救贖名義吞噬著這種個體性。這對薇拉和“人民”來說同樣有效。 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革命存在著不可克服的悖論 B.薇拉和“人民”只代表個體受苦意識的反應,不會被抽象的整體救贖名義吞噬 C.革命對個體性是一種全面摧毀 D.整體性的抽象名義與個體受苦意識的反應是不可克服的矛盾 3. 來到鎮江,蟹黃湯包不能不吃。當地人講,這風味還是三國時傳下來的呢。當年,劉備病死白帝城,住在東漢的孫夫人得知,思念夫妻情義,痛不欲生,登上北固山投江白盡。后人用面包上豬肉茸和蟹肉制成的小肉饅蒸熟,祭奠孫夫人。由于這種肉饅形美味美,被人們引為食用,代代相傳,演變為今天的蟹包。這自然是傳說,不過在鎮江,蟹包確實是歷史悠久,最久負盛名的美點。 這段話的主要目的是告訴我們( )。 A.鎮江蟹包的來歷 B.蟹包是難得的美點 C.到鎮江不吃蟹包是一個遺憾 D.到鎮江必須吃蟹包 4. 生物質能是一種新能源,但由于目前其利用受到土地資源等多方面限制,發展前景還不是很廣闊。 這段話的主要觀點是生物質能( )。 A.是一種新能源 B.利用受到限制 C.發展前景并不廣闊 D.利用面很廣闊 5. 由于元朝重視宗權,僧侶具有強大的勢力和尊貴的地位。甚至管理宗教事務的宣政院也成為最高宗教審判機關,負責審理重大的僧侶糾紛案件。 最能準確復述這段話主要意思的是( )。 A.元朝重視宗權 B.元朝僧侶勢力很強大 C.元朝僧侶在司法上擁有特權 D.元朝僧侶參政 答案及解析 1.A.在本段文字中,作者分析了不同時期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不同種族情況,并由此猜測文學作品失去人文魅力是否是因為技術的突起和科學的進步,因此,作者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科技高度發展有可能使文學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淺薄。故選A. 2.B.這段文字的末句提到,文章前后闡述的觀點對薇拉和“人民”是同樣有效的,而選項 B卻說薇拉和“人民”不會被抽象的整體救贖名義吞噬,這與原文闡述的意思不符,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3.A.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可知,整段文字都在述說鎮江蟹包的來歷,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 4.B.本段文字主要闡述了由于受到土地資源等多方面限制,生物質能發展的前景還不是很廣闊,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5.B.縱觀整段文字,其中心意思是在說元朝的僧侶勢力強大。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
公務員精講班輔導 |
主講老師 |
課時 |
學費 |
論壇 |
報名 |
|
---|---|---|---|---|---|---|
行政能力測驗網絡輔導 | 伊強 | 30 | ¥300 | |||
申論網絡輔導 | 陳亞菲 | 30 | ¥200 | |||
公務員面試指導網絡輔導 | 張玲莉 | 10 | ¥200 | |||
學費:《行政能力測驗》300元,《申論》200元,《公務員面試指導》200元; |
熱門資料下載: |
公務員版塊列表: |
公務員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盧雁明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國考行測言語理解題型必看六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國考行測言語理解題型必看八 |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07-09年公務員考試行測命題趨勢分析 |
·福建:2010年公務員考試行測資料分析題型分析 |
·福建:2010年公務員行測判斷推理題備考指導 |
·綜合基礎知識:中國文學常識大全下 |
·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分析與備考策略 |
·公考行測出題頻率最高題型:細節推斷題 |
·2010年國家公務員言語理解與表達備考 |
·閱讀經典難題解題技巧演示 |
·公務員考試片段閱讀技巧之因果式 |
·2010年國考言語理解與表達具體特點 |
·言語理解與表達強化訓練題二 |
·言語理解與表達練習題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