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閱讀下列材料 交通環境是由人、車、路構成的公共生活之一,目前,我國機動車擁有量已超過1.78億輛,擁有駕照的公民已超過1.3億人。由此帶來一系列的交通安全問題,引發社會公眾強烈反響。 下列是有關交通問題的一些調查數據: 《人民日報》關于不文明開車行為及其原因的調查 《人民日報》關于不文明開車行為及其原因的調查
某市交管局一年中查處交通違章的數據統計
有專家指出,道路交通上普遍存在的交通不文明現象看似個人的私事,但卻折射出某些公民在公共生活領域社會公德和法律意識的缺失。要構建文明出行風尚,既是道德呼喚,也是法律要求。 回答問題: (1)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喚,也是法律要求”? (2)我們應如何從自身做起,構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37.【參考答案】 (1) 文明禮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明出行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的表現,它反映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文明出行也是提高人們道德素質的迫切需要,體現了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 文明出行也是遵紀守法的表現。為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保護人身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安全及其他合法權益,提高通行效率,我國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該法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上,遇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交通警察趕赴事故現場后,應先組織搶救受傷人員;對交通事故中的受傷人員,醫療機構應當及時搶救,不得因搶救費用未及時支付而拖延救治。道路交通上普遍存在的交通不文明現象,直接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良好社會秩序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所以,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喚,也是法律要求”。 (2) 社會公共生活活動范圍的廣泛性、活動內容的公開性、交往對象的復雜性、活動方式的多樣性,要求構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公共生活領域越擴大,對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這就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運用道德和法律兩種基本手段,來維護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具體而言我們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愿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踐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范、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 第二,要加強法律意識,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構建文明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
熱門資料下載: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張啟濤 糾錯】 |
|
閱讀下一篇:海文考研:思想道德修養選擇題的命題特點及復習對策 |
|
|
報考直通車 |
·2010年考研政治真題難度分析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匯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九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八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七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六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二)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一)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