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公務員申論范文:長假制度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4-2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長假制度“四個轉變”值得期待
隨著“十一”長假的結束,第二十個黃金周畫上句號。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全國假日辦執行主任張希欽還指出:中國長假制度正經歷從假日經濟型向社會福利型、從大眾觀光向休閑旅游、從拉動內需向兼顧擴大就業、從數量調控到質量調控的四個轉變。
張希欽主任提出的“四個轉變”,是把人們針對黃金周做出的諸多反思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概括。因此,“四個轉變”應該被視為一種順勢而為。具體來看,四個轉變都有具體內容為依托。
假日經濟轉向社會福利,是一個由經濟訴求向權利訴求的轉變。極不情愿之下,得不到休息權的人,生活中還有很多。而保障每一位公民享有閑情逸致的條件與權利,尚有巨大的作為空間。試想,如果閑情逸致只局限于機關、事業單位、規范化程度較高的企業,或者有錢、有閑的先富一族,這個話題也就無法上升到大眾層面,意義也將大打折扣。
大眾觀光轉向休閑旅游的轉變,是一個從簡單“從眾化”訴求向復雜人性化訴求的轉變。早有專家呼吁,黃金周應該引入幸福指數、科學指數。大眾觀光式的窄角思維,把人們引向有限的傳統旅游景點,“擠”、“急”、“險”、“累”之下,幸福、科學自然無從談起。而只要可以滿足自己的怡情表達和某種情結,只要能夠在觀賞性之外還有更多的參與性、娛樂性,民俗游、“紅色”游、農業游、生態游等,人們又有什么理由拒絕呢?問題在于,目前的休閑品種開發,制度設計上的鼓勵、引導還遠遠不夠。
拉動內需轉向兼顧擴大就業,是一個從單純消費視角向供需雙向視角的轉變。休閑是一項產業,而既然是一項產業,就應該考慮如何從“供”與“需”兩個方面最大限度地釋放能量。有政協委員認為,在“五一”“十一”之間,長達5個月“無長假間隔”太長了,應在中間增設一個新的法定黃金周,筆者認為很有道理。因為休閑產業遇到長達五個月的間隔,產品的開發、就業的推動作用,必然會大大降低。
數量調控轉向質量調控,是一個從單一價值觀向綜合價值觀的轉變。質量調控,就是要強調以人為本,以休閑者的感受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不是一些意義有限的經濟數字。對于普通勞動者來說,“黃金周”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大多數人確實增加了閑暇、享受時間;憂的是“黃金周”里太多的諸如亂漲價、服務縮水等不快之事,還沒有一個制度化的防治通道。此外,黃金周畢竟不是旅游周,普通百姓還有很多個人瑣事需要處理,但是政府機關、窗口行業的停擺或簡單應付,讓黃金周里的人們反而找不到日常的方便。
“四個轉變”的提出讓我們在送走這個黃金周的同時,對未來的黃金周也充滿了新的期待。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