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申論范文:城市化背后的留守兒童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07-2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社會問題的背景】
(1)中國1.2億農民常年于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千萬留守兒童。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系,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并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系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兒童與照顧他們的成人很少或從不聊天。
(2)據2008年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總數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留守少年兒童約有4000多萬人,平均每4個少年兒童就有一個多留守少年兒童。
(3)根據廣東省未成年犯管理所提供的調研數據,在押犯人中曾為留守少年兒童的比例達20.1%。
(4)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少年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少年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少年兒童。有些地方出現的女童被強奸的惡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
(5)據心理學家研究,農村留守少年兒童中近80%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為兩種傾向:一是自閉型,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與人交流;二是逆反型,暴躁沖動、情緒不穩定、自律能力差、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等
(6)廣東省少工委2009年上半年,隨機抽查粵北山區某縣4所小學321名學齡留守少年兒童時發現,超過70%的留守少年兒童學業成績在班級屬中下游。
【核心觀點】
(1)留守兒童現象,給學校帶來太多的“負荷”,由此逐步形成的農村中小學教育格局的變化,應當引起更高層次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注
(2)父母在外地違法犯罪,給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帶來的壓力更大,特別是當他們隨著年齡增長,逐步走向社會時,如何引導、幫助他們靠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能去“撐起一個家庭”,的確需要相關部門去研究思考。
(3)留守兒童工作從全國到地方還基本處于“無領導機構、無牽頭部門、無職能定位”的“三無”狀態,各地的政策大部分缺乏針對性,停留在口號層面的比較多。
(4)多年以來,各級黨委政府為保障留守少年兒童的權益,雖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法規,但貫徹落實很不到位,留守少年兒童的成長環境亟待改善。
(5)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中宜教育戴斌老師認為可以參考廣東省的經驗推廣 “希望家園”建設。在相關的貧困村建立“希望家園”,規劃“心理輔導、情感交流、學習幫助、文體活動”四大功能。“希望家園”是對接愛心、承載資源的平臺。企業可命名援建;大學生可在這支教助學;城市少年兒童可在這手拉手獻愛心;村中退休老師、老干部可在這發揮余熱;愛心民眾可到這結對認親等等。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