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術后炎性腸梗阻12例診治體會
來源:互聯網絡發布時間:2010-09-19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療效。方法本組病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全部保守療法。結果:本組病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時間12天。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療效顯著。
【關鍵詞】炎性腸梗阻;中西結合;治療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系腹部術后早期(一般是指術后2周),由于腹部手術創傷或腹腔內炎性反應等原因致腸壁水腫和滲出而形成的一種機械性和動力型同時存在的特殊腸梗阻。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往往不被人們所認識,提高對炎性腸梗阻的認識,采取適當的治療方法,會減少患者的痛苦和某些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我科自2000年以來收治的炎性腸梗阻患者12例均采用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痊愈。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齡17~65歲,平均43.6歲。腹部1次手術者11例,2次者1例。病因:化膿,穿孔性闌尾炎行急診切除術6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2例,脾破裂行脾切除術2例,右半結腸切除1例,小腸粘連松解術1例。
1.2臨床特點
所有病例均為術后先恢復自主腸鳴音和自動腸排氣,早期發病者少量進食后即出現典型的腸梗阻表現,較晚發病者已出院并恢復進食數日。其中腹脹是最主要表現,肛門停止排氣排便,有或無腹痛、嘔吐等癥狀。查體:全部病例均有全腹膨隆,無腸形及蠕動波,聽診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無高調腸鳴音。腹部X線片示全腹散在液平并腸腔積液,無局部腸管充氣;超聲提示腸腔積液積氣,盆腔少量積液。
1.3治療方法
在一般治療措施基礎上,加用中藥復方大承氣湯(加減)經胃管灌注或保留灌腸,日2次。中藥基本方為:厚樸15g,枳殼15g,桃仁10g,赤芍15g,大黃20g(后下),芒硝15g(沖服)日1劑,加水400ml煎至200ml,分兩次胃管內注入,注藥后夾閉胃管1h,和(或)分兩次做保留灌腸至腸梗阻緩解且能進食后停中藥。一般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胃腸外營養,使用廣譜抗菌素,制酸,腎上腺皮質激素,積極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1.4治愈標準肛門恢復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腹部不脹,觸按柔軟,恢復飲食后腸梗阻癥狀不再出現。
2結果
經上述治療,所有病例均治愈,平均住院時間12天,國外統計治愈時間約為17天。
3討論
3.1炎性腸梗阻的概念最早是由黎介壽提出的[1],是術后早期腸梗阻的一種特殊類型,91%患者在2周內發病,臨床上并不少見。治療首選保守治療,腹部手術后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腹腔內粘連,而腹腔內粘連有一個發生、發展、吸收、部分以致完全消退而自愈的過程。另一方面,梗阻的出現表明腸管粘連及炎癥正處于較嚴重的階段,此時手術難度很大,不僅難以確認梗阻部位,手術時易導致腸管損傷,造成術后出血、感染、腸瘺等,甚至可再次發生腸梗阻,但較少發生腸絞窄。本組病例全部經中西結合方法治愈,表明保守治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要輕易做出手術探查的決定。
3.2中藥大承氣湯具有通里攻下[2],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其主要成分有抗炎,促進腸蠕動,改善血液循環,保護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腸黏膜屏障,防止細菌移位的作用,可縮短住院時間,是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有效方法。
3.3生長抑素是否對每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都必要,生長抑素在腸梗阻治療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一些文獻報道中反映出一個趨勢治療上過分依賴生長抑素[3],將其作為制勝法寶,用量大,療程長,醫療費用高。本組患者均未使用生長抑素,同樣獲得滿意療效。
3.4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與絞窄性腸梗阻治療方法及預后明顯不同,因此,一定要警惕絞窄性腸梗阻的存在,一旦確立診斷,要果斷改變治療模式,爭取最好的醫療效果。筆者方法是造影檢查,口服水溶性造影劑24h能到達結腸內,若24h仍未到達結腸需考慮機械性腸梗阻或腸壞死可能,是手術指征之一,保守治療過程中需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參考文獻】
1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特性.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8(7):387.
2吳偉兵.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梗阻.中國臨床醫生,2003,31(10):40.
3朱維銘,李寧.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治.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0(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