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網
 自考動態  報考指南  考試政策  復習指導  課程設置  自考試題  自考就業  考生故事  助學單位  自考論壇 
 公共課: 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經濟類: 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法學類: 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文學類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高校招生  網絡課堂

2011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簡答(十三)

作者:   發布時間:2011-03-16 15:41:33  來源:育路教育網
  • 文章正文
  • 資料下載
  • 自考圈
  • 論壇

  11.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關系是怎樣的?

  答:(1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發展中國家紛紛獨立,成為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但在經濟上它們依然未能完全獨立,未能完全擺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剝削和控制。它們仍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廉價原料基地、高價工業品銷售市場和理想的投資場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新殖民主義的種種方式,繼續在經濟上統治著世界。

  (2 )造成這種差距、形成現在這種不合理的世界經濟格局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在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經濟的統治。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強烈地要求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秩序,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則頑固地推行新殖民主義政策,極力維護有利于自已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這就形成了尖銳的“南北關系”問題。說到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關系的實質,仍然是一種控制與反控制、剝削與反剝削的關系。

  (3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展中國家為改變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雖然斗爭具有曲折性和長期性,但歷史終將向前發展,正義的事業必將取得最后的勝利。

  12. 發展中國家有何經濟特征?

  答: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狀況的情況雖然有很大差異,但都有如下一些經濟特征:

  (1 )生產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

  (2 )經濟結構的二元性,即現代經濟成分和傳統經濟成分共存。

  (3 )從生產關系上看,這些國家的經濟成分比較復雜,既有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又有或多或少的保留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

  (4 )經濟發展的依附性。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科學技術落后,在已形成的世界經濟體系中處于被動地位,在發展過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附于發達國家。

  13. 新殖民主義的手段有哪些?

  答: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新殖民主義的種種方式,繼續在經濟上統治著世界,它們的一些主要手段是:

  (1 )通過直接投資,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各產業部門的滲透,極力維持舊的國際分工,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結構上保持對它們的依附性。

  (2 )通過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壟斷,在技術轉讓中實行種種限制,以保持發展中國家對自己技術方面的依附關系。

  (3 )通過對世界市場和產品價格的壟斷,對發展中國家進行不等價交換,從中剝削、掠奪,并使發展中國家在貿易上依附于發達國家。

  (4 )通過對國際貨幣和金融的壟斷,并借助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保持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在金融方面的依附關系。

  這些新殖民主義的做法,在經濟上對發展中國家繼續進行剝削、掠奪和控制,造成了今日的富國越富、窮國越窮的局面。

  14. 什么是新殖民主義?

  答:(1 )新殖民主義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過去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獨立,成為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帝國主義的老殖民主義體系分崩瓦解。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的統治由舊殖民主義轉為新殖民主義。所謂新殖民主義,一般地說,不是采取赤裸裸的軍事侵略和武裝占領來剝削、掠奪和奴役殖民地的方式,而是采取比較緩和與隱蔽的方式,打著所謂“援助”的旗號實現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與控制。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帝國主義的擴張主義和霸權主義本性已經改變,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的狂轟濫炸、赤裸裸妁軍事侵略就是證明。

  (2 )新殖民主義的一般手法。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新殖民主義的主要手法是:第一,通過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部門進行滲透,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結構上依附于發達國家。第二,通過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壟斷,使發展中國家在抹術上依附于發達國家。第三,通過對世界市場和產品價格的壟斷:使發展中國家在貿易上依附于發達國家。第四,通過對國際貨幣和金融的壟斷,使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方面依附于發達國家。

  (3 )新殖民主義的后果是,造成今日世界上富國越富、窮國越窮的局面。

  1.為什么壟斷資本會人為地阻礙技術進步?

  答:壟斷資本之所以在一定時候和一定情況下會人為地阻礙技術進步,其具體原因有兩個:

  (1 )為了維持壟斷價格。當新技術和新設備的采用,使壟斷價格難以維持時,就會人為地阻礙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應用。

  (2 )避免無形損耗的損失。當新技術和新設備的采用,使原有的機器設備發生無形損耗時,為了避免無形損耗所造成的損失,就會人為地阻礙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應用。

  2.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為什么技術進步的動因減弱了?

  答: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技術進步的動因之所以減弱了,關鍵在于壟斷資本能夠依靠其壟斷地位和實力取得高額壟斷利潤。

  (1 )壟斷資本可以依靠其壟斷地位,壟斷生產和銷售,規定壟斷價格從而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2 )壟斷資本可以依靠其壟斷地位和實力,在競爭中擊敗對手,從而減弱了通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商品成本來提高競爭力的積極性。

  3.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么?

  答: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發展具有雙重作用:

  (1 )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作用。壟斷制作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一種具體形式,它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發展的結果;因而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一定時期內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龍展,乃至迅速的發展。

  (2 )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這種消極作用主要表現為:第一,壟斷統治使食利者階層擴大和食利國形成。第二,壟斷統治引起多種危機交織并存。第三,壟斷資本強化政治統治和推行改良主義。

  4.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作用是什么?

  答: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它的歷史作用有二重性;第一,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時期內促進了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的發展,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第二,使經濟發展出現停滯趨勢,并使壟斷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被掩蓋和積累起來,由此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帶來多方面的影響,表現為:

  (1 )食利者階層擴大和食利國形成,表現出壟斷資本主義的寄生性。

  (2 )多種危機交織并存。經濟危機、財政危機、貨幣信用危機交織并存和相互影響,社會生活的危機也在進一步加深。

  (3 )壟斷資本強化政治統治和推行改良主義。同時又極力推行各種“福利政策”,借以緩和勞資矛盾。

  5.怎樣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推行的社會福利政策“和”資本民主化“?

  答:(1 )壟斷資產階級通過積極推行福利政策來緩解階級矛盾。實際上,多項社會福利的支出,歸根結底還是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的一部分,它并沒有減輕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受剝削的程度,卻起到了蒙騙廣大勞動人民的作用。

  (2 )壟斷資產階級還打著“資本民主化”和“人民資本主義”的旗號,發放小額股票,鼓勵工人購買股票,以此宣揚人人都是有產者,人人都是企業的主人。實際上,工人手中持有少量股票并不意味著工人掌握了生產資料所有權,也沒有改變工人雇傭勞動者的地位。企業大權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額的大資本家把持。無論從全社會角度看,還是從企業內部看,壟斷資產階級都占據著統治地位。

  6.壟斷的統治為什么會造成多種危機交織并存?

  答:多種危機交織并存的根源在于壟斷本身。

  (1 )壟斷導致經濟危機頻繁爆發。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從而必然導致經濟危機更加深重,頻繁爆發。

  (2 )壟斷導致財政、貨幣危機,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危機,降低失業率,每當經濟不景氣時便采取刺激經濟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就大大增加了政府開支,導致大量財政赤字。為彌補財政赤字,又大量發行公債,增發紙幣。其結果是引起財政危機和貨幣信用危機。

  (3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主要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的“滯脹”局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個別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多數國家仍處于低增長、高失業的境地。

  7.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自我揚棄有哪些形式?

  答:(1 )19世紀后期股份公司的出現和股份資本的發展,使資本的形式由單個私人資本轉化為股份公司的聯合資本。這種聯合資本已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社會資本的性質,它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其自身范圍內的內部調整,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第一次自我揚棄。

  (2 )隨著19世紀后期新科技革命的出現,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加深,從而促使壟斷資本主義產生。壟斷的產生和發展,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繼股份公司產生之后的又一次自我揚棄。

  (3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迅速發展,是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生產社會化程度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部的又一次較大的調整。

  (4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國際壟斷資本和國際壟斷聯盟得到很大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在繼續進行自我調整。

  8.簡述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客觀必然性。

  答: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客觀必然性,正像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一樣,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資本主義初期;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因而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生產社會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雖然資產階級也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范圍內調整這種生產關系,這種調整對生產力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終究不能解決社會化的生產力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對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

  1.為什么說社會經濟制度的發展和更替是一種客觀的歷史必然過程?

  答:(1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當原有的生產關系不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時;生產力就要突破舊的生產關系,從而發生社會經濟制度的更替,建立起新的、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

  (2 )馬克思認為,“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的過程”,即客觀必然的歷史過程。

  由奴隸社會制度取代原始社會制度,由封建杜會制度取代奴隸社會制度,由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取代封建社會制度,再由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都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的和必然的歷史過程,都意味著社會歷史的進步。

  2.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為什么不會是一個短暫的過程?

  答: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之所以不會是一個短暫的歷史過程,主要是因為:

  (1 )要進行一切社會關系的根本改造,要消滅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改造和消滅剝削階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 )將分散的農民經濟組織起來,建立公有的社會主義大農業,更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過程。

  (3 )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新的社會主義的生產、交換、分配制度和經濟體制,同樣是一個逐漸組織和發展的過程。

  3.進入20世紀后,出現了哪些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沒有也不可能預見到的新情況?

  答:進入20世紀后,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沒有也不可能預見到的一些新情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主義革命不是首先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取得勝利;

  另一方面,在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論在生產力還是在生產關系方面都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1 )

  新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 )社會財富的急劇增加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勞資關系得到調整;(3 )資本主義不僅在經濟關系方面進行了調整,在經濟運行方面也有機制上的調整和變化。這些變化說明,資本主義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還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它并未改變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只是取代的途徑和方式與以往有所不同而已。

  4.公有制是目的還是手段?

  答:(1 )目的和手段是相對立的。某一事物,在復雜的經濟關系鏈條中,相對于上一個環節來說,可能是目的相對于下一個環節來說,可能是手段,即前提條件意義上的區分。

  (2 )公有制是目的還是手段不能孤立地判斷。在社會主義還沒有取得勝利,公有制尚未建立以前,社會主義運動的直接任務和目的是要建立公有制,從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而當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公有制已經實現時,公有制就不再是社會主義直接追求的目的,公有制的任務和目的首先應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5.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和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答: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需要具備兩方面的條件:

  (1 )生產力要有較高程度的發展。剝削的存在,既是生產力發展到出現剩余產品的結果,又是生產力發展不夠高的結果。生產力的一定高度的發展,是消滅剝削的物質條件。同時,只有生產力的較高程度發展,才能為實現人們的共同富裕創造物質條件。

  (2 )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消滅剝削必然具備的社會條件。在私有制基礎上,生產力即使發展,也不可能消滅剝削。而且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實現人們共同富裕的必要經濟前提。

  6.按勞分配的對象是怎樣決定的?

  答:按勞分配的對象是由兩個條件決定的:

  (1 )生產力水平。按勞分配的對象是生產的成果,社會主義社會所達到的生產力水平,決定著分配什么和分配多少。

  (2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內部的分配方式,因而分配的對象只能是消費資料。

  7.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社會總產品在分配給個人以前應首先進行哪些社會扣除?

  答: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者生產的社會總產品在分配給個人以前應首先進行社會扣除,共包括六大部分:

  (1 )用來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部分;

  (2 )用于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

  (3 )用來應付不測事故、自然災害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

  (4 )社會管理費用,這部分費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應比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顯著減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應日益相對減少;

  (5 )用于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醫院、療養院等;

  (6 )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立的基金。

  上述六大部分中,前三個部分可總稱為社會生產基金,后三個部分可總稱為社會消費基金。

  8.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剩余勞動?

  答:(1 )剩余勞動的客觀存在。除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極端低下而沒有剩余勞動外,其他各種社會經濟形態中都存在剩余勞動。在剝削制度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被剝削階級所占有,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所提供的剩余勞動為社會或集體所共同占有。

  (2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剩余產品的用途。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剩余勞動所形成的剩余產品,除一部分用于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人口增長和擴大再生產以外,其余部分用來滿足社會各個成員的福利和全面發展的需要。

  9.怎樣看待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過剩?

  答:(1 )社會主義社會保持合理生產過剩的必要性。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量過多地超過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經常會爆發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于固定資本消耗的補償和更新各年有所不同,原材料也需要有儲備,因而需要有一定的合理的生產過剩,這種生產過剩實際上就是要保持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所必需的物質儲備。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市場供給略大于需求的合理過剩是必要的,但應防止生產異常過剩。

  (2 )保持合理生產過剩的途徑。社會主義國家,應通過計劃機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運行機制,盡可能避免生產異常過剩,保持生產合理過剩即正常過剩。

  10. 為什么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要有計劃地實現?

  答:(1 )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客觀性。任何社會的國民經濟發展,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即按照一定比例將社會勞動分配于各個部門,合理配置社會資源,以保證社會再生產協調地運行和發展。

  (2 )有計劃實現比例關系的原因。列寧認為,社會主義要通過計劃調節來實現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來自兩方面的要求:一是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二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要求。

  (3 )我國實行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我國要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因而要把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以保證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順利實現,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熱門資料下載:
<
自考最新熱貼: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自考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357 51291557
熱點專題
 
 自考熱點關注
                        MORE>>
學員報名服務中心: 北京北三環西路32號恒潤中心18層1803室(交通位置圖
咨詢電話:北京- 010-51268840/41 傳真:010-51418040 上海- 021-51567016/17
育路網-中國新銳教育社區: 北京站 | 上海站 | 鄭州站| 天津站
本站法律顧問:邱清榮律師
1999-2011 育路教育版權所有| 京ICP證100429號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 | 特级国产午夜理论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观看 | 一本在线高清不卡dvd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日本亚洲a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