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會研究中的測量 簡答題: 1、社會測量過程中為什么要進行概念化? 首先,概念是人們主觀上對同一類事物或現(xiàn)象的抽象概括。 其次,有些測量對象純粹是一種理論建構,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概念定義。 2、測量有哪幾個層次? 在量化測量中,按精確度由低到高,分為四層: 1.定類測量。(根據屬性不同) 2.定序測量。(不僅根據屬性進行分類,而且還根據屬性強度的不同對人或事件進行順序排列。這個距離不等于所測屬性強度的間距。) 3.定距測量。(以相等的固定間距來確定屬性強度的實際距離。但數字相互之間的關系不等于屬性強度的關系。) 4.定比測量。(將屬性強度間的比例關系用間距數字間的比例關系表示出來) 3、信度與效度有什么關系? 信度與效度是評估測量質量的兩個標準。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條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條件。沒有信度就不可能有效度,但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首先,有效的測量,一定是可信的; 其次,不可信的測量,一定是無效的。 再有,可信的測量,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4、操作化具有什么意義? 概念化的過程是在理論層次上對概念進行了名義定義。即在經驗層次對概念進行操作定義。 通過操作定義,概念轉換為變量形式,即轉變成了能有不同取值的概念,可以直接觀察的變量又稱為指標,對于比較具體的概念,可以通過單個指標進行測量,對于多維度、比較抽象復雜的概念,必須用一組指標才能進行測量,每個指標負責測量其中的一個維度。變量是多個指標的一種綜合,能通過對指標觀察結果的綜合來實現(xiàn)。這種綜合觀察被稱為復合測量,常見的形式包括量表和指數。由概念到指標,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因此,每一個概念都可能會有不止一個指標與之相對應。 5、社會研究中常用的效度有哪幾種? 主要有表面效度、內容效度和效標效度。 表面效度:人們頭腦中的印度與學術界的共識之間的吻合程度,吻合程度越高,表面效度就高,是否有表面效度,基于個人的主觀判斷。 內容效度:測量工具代表概念定義的內容越多,則內容效度就越高。 效標效度:又稱“準則效度”,根據比較標準與測量結果之間是否在時間上有延遲,又可將效標效度分為預測效度和同時效度兩種類型。 論述題: 1、測量對于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具有哪些意義? 第一,測量可以使人們客觀和精確地把握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存在的狀況。 第二,測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過一定工具而進行的測量往往比僅靠人自身感覺的測量要精確得多。 第三,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的測量,有時候還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未知的物體和現(xiàn)象。 第四,靠一定標準化工具測量的結果不會隨特定觀察者而變化。 第五,測量還能幫助人們觀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2、試述測量的主要步驟? 首先,要把測量對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來,或形成概念化認識。 第二步對概念進行操作化加工,將它們變?yōu)榭蓽y量的變量。(先將概念操作化成指標,然后再將指標設計成在調查中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提問。其中構造指標是關鍵的一步。) 第三步,用測量工具對測量對象進行經驗觀察,這是“資料收集”的任務。 3、試析量表和指數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量表和指數都是對抽象概念進行復合測量,即基于一項以上資料的測量。量表能測出變量的大小,反映出變量的強弱結構,因此能獲得比指標測量更多的信息。從測量層次看,量表測量仍屬于定序層次。從使用頻率看,指數比量表運用得更加頻繁。 4、試述處理缺失值的常用方法? 首先,如缺失值占的比重不大,可考慮刪除那些有缺失值的被訪者。考慮:一是剩下的數據是否還能滿足統(tǒng)計分析的需要;二是否會使樣本代表性產生偏差,從而影響到分析結果。 其次,如果指數有多個指標,可以考慮用已有數據的平均值來代替缺失值。當指標太少時,最好不用平均值方法。 第三,在大樣本和指標較多的情況下,還可以用隨機方法給缺失值賦值。如果在統(tǒng)計分析時還要將該指數與其他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則最好不要采用隨機賦值的方法,因可能會增大相關分析中的誤差。 5、試論述各種信度與效度的不足之處? 再測信度是最簡單、最直接評估信度的方法。不足:第一次測量產生的“練習效應”會對第二次測量產生影響,如縮短兩次測試的時間間隔比較容易回憶出測試的題目,延長間隔則容易受外部影響而變化。 復本信度是等值性信度的一種,比再測信度的工作量大,但完善的復本是很難構造的。 折半信度,沒有一種理論推導,嚴格證明其有效性。帶有一定隨意性。 表面效度最容易評估、也是最基本的效度類型,但沒有被學術界廣泛接受,一方面它的評估比較容易受到測試者個人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每種測量方法總有一些表面效度,很難判定哪個測量不具備表面效度,也就無法評估測量質量。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09年自考社會研究方法復習指導第五章 |
|
閱讀下一篇:09年自考社會研究方法復習指導第七章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fā)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