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家公務員申論備考考前練習題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1-10-2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給定資料
1.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重要責任。但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頻率越來越高,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2011年6月,B市很多銷售豆漿的店鋪,為了節約成本,在生產加工豆漿時,只使用了極少的黃豆或者完全不使用黃豆,更多的是加入食品添加劑——“豆漿粉精”,讓一盆白開水變成“新榨豆漿”。這樣的豆漿完全沒有營養價值,該市質檢專家劉教授表示,豆漿粉精實際上就是一種復合添加劑,其中含有香蘭素。如果是人食用的話,應該有限量,過量使用會對身體有害,如大劑量食用香蘭素可以導致頭痛、惡心、嘔吐,甚至能夠損傷肝、腎。
有關食品安全的問題似乎從未停止過,“雙匯瘦肉精”、“牛奶亞硝酸鹽中毒”、“染色饅頭”、“牛肉膏讓豬肉變牛肉”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一次次觸動民眾脆弱的心弦,也不斷地督促管理部門以更多、更科學、更有效的方式加強食品產業鏈的監管力度。2011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眾多參會委員提出“不法商家對利潤的渴求超過了對法律的敬畏,不顧人命而求暴富”,痛批食品產業道德底線的下滑、財富觀的扭曲和誠信度的缺失。基于此,我國打響了有史以來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最嚴厲的發令槍。
2.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實現的快速發展相當于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走完的歷程,因此,西方國家在不同時期漸次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在我國當前一段時期內比較集中、突出地暴露出來。當前,我國正處于“食品安全風險易發期”,食品安全面臨著深層次的社會矛盾。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食品產業呈現“多、小、散、低”的局面,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自身質量安全管理能力不足。我國目前有食品生產加工單位44.8萬家,其中80%為10人以下的小企業、小作坊;食品經營主體約323萬家,有證餐飲單位約210萬家,無證的小作坊、小攤販和小餐飲則難以計數。農業生產更為分散,種植養殖環節還主要依靠2.4億農民散戶生產。
市場經濟越發達,企業市場主體的誠信問題就越重要。然而,當前許多食品企業的誠信意識和守法意識淡薄。有些食品生產經營者為獲取非法利益,甚至故意從事違規違法活動,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近年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河南“瘦肉精”案件,都與食品生產經營行為直接相關。回顧近年發生的食品安全案件,事故責任人在主觀心態上少數是故意,有些是惡習,更多是無知。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其不可能對所有社會不良現象加以規范,加之舉證的困難,許多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行為游走于合法與違法之間的灰色地帶。在“法不責眾”的社會心態下,食品違法生產經營行為遲遲不能入刑。
我國實行“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農業部門負責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質檢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食藥部門負責餐飲業和食堂等消費環節的監管;衛生部門負責對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督、組織協調和依法組織查處重大事故。于是,本應統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職權被分割為多個環節,出現職能交叉、銜接不暢的問題。此外,質檢、工商等監管部門均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市、縣級政府面臨有責無權的尷尬境地,現實中很難做到無縫隙監管。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