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下半年內蒙古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及答案
來源:發布時間:2011-11-0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建立土地流轉體系。探索通過市場調節土地流轉的長效機制,鄉鎮要建立土地流轉信息庫。根據信息庫流轉存量和農戶的流轉愿望定期和不定期在新聞媒介和公告牌上進行信息發布,及時促成農民實現土地流轉愿望。
二、有關部門應積極宣傳,提高農民的認識,使其認識到土地流轉是提高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和規模效益的重要措施,符合廣大農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
三、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土地流轉中作用。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出面協調、幫助農戶簽訂規范的流轉協議,流出與流入雙方的權益就可得以保障,避免土地流轉糾紛。
四、積極而穩定地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將農村的社會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轉為依靠社會和制度,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使土地流轉加快。
五、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土地流轉必須簽訂規范的流轉合同,由村委會備案,鄉鎮土地承包管理部門登記。
六、創新土地流轉模式。除了常規流轉模式外,還可成立股份合作社,農民將土地承包使用權入股,經營者和農民實現雙贏,為推動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奠定基礎。
七、出臺鼓勵政策。鼓勵農戶把土地作為要素在市場上依法自由流轉,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保障農民權益。對于轉出土地的農戶給予一定的補助,扶持其進城務工創業,并從扶持資金、稅收政策、技術指導等方面給予傾斜。
八、構建責任機制,把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促進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作為政績考核指標,落實鄉村干部工作責任。
范文二: (探究式申論文體的寫作模式)
處理好土地流轉“市場化”和“行政化”的矛盾
——從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所想到的
回顧歷史,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遷,實質就是圍繞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展開的。自從1979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村民以一種集體主義的精神沖破農民公社的束縛以來,中國的第二次土地改革已經大致經歷了三十年左右,這三十年間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生產的規模化要求不斷突出,與此共生的“農村土地的流轉”開始在我們身邊日益頻繁的發生。
但今天的我們,在看待“農村土地的流轉”問題,依然會發現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基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傳統和政策的慣性,在涉及九億農民的根本利益問題即土地問題上,我們一直貫徹行政主導的模式,而非市場經濟模式。因為保持了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思維慣性,所以表現出過多的行政思維及行政干預,而背離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于是,在“農村土地的流轉過程中”就出現了“土地剪刀差”,農村土地雖是“集體所有”,但只能由政府買,由政府定價。政府征用土地后,再將使用權出讓給企業,政府從中獲得了巨額“剪刀差”,投入到城市建設等方面。企業則在出讓、開發等行為中賺取巨額利益。城市居民通過購買房地產,改善生活、工作條件,有的還隨著土地升值,獲得了財富的增長。這一套路,被一些地方政府稱之為“經營城市”,但農民的利益卻受到很大損害。
農民無法在“土地的流轉過程中”實際獲益,這便成為了許多農民不愿“放手”土地的重要原因。因此,華圖網校老師認為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土地作為稀缺性資源,將土地流轉價格“市場化”,取消“政府單方定價”。而對于土地流轉,一方面,政府應具有順勢而為、推動現代農業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應有防止“一哄而上”造成農民失地的“義務”。政府的放與收,好比一枚硬幣的兩個面,缺一不可。因此,政府應巧妙運用“有為之手”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順勢而為,努力做到把“市場的歸市場,政策的歸政策”。
這一現實問題涉及到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對農村發展與穩定等重大問題。所以,政府需要處理好土地流轉的“市場化”和“行政化”的矛盾,領導做好這場土地政策的改革。我們應該做到的是“引導”農民“發揮主體作用”,“支持”農民表達“個人意愿”,并充分“保障”農民“自身權益”。這就是“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