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經典申論文章二十二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0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申論熱點:腐敗分子現形為何多源于偶然事件?
近期,原貴州省長順縣政協副主席、縣發展計劃局局長胡方瑜被判有期徒刑11年,沒收個人財產44.9萬元。胡方瑜受賄金額為10余萬元,貪污工程款2萬元,另有部分財產不能說明合法來源。這件看起來似乎平常的腐敗案,有一點頗耐人尋味,案件的起因竟源于偷盜。一個小偷偷了胡方瑜一條皮帶,扔在當街,結果引出了案子:此皮帶非同尋常,“暗藏玄機”,里面竟夾著一張巨額支票!
小偷偷出腐敗分子已不是一件新聞了。前幾年,某派出所抓住了小偷,交代出偷了某局長的家,有多少多少東西。公安機關讓某局長作證,他矢口否認家中被偷過,小偷舉出了證據――一小頭刻著局長名字的金牛,局長才被繩之于法。這和胡方瑜的案子如出一轍,只不過胡是給自己的皮帶“帶”了進來。
為什么許多腐敗分子被現形大都源于某些偶然的事件?這值得我們思考。這些“偶然”均來自于外力,例如小偷“不小心”偷出了腐敗的證據。“西安彩票案”也是偶然的操作失誤,“不小心”讓局外人得了“寶馬車”,又“不小心”公之于眾,等到天下人皆知,腐敗分子就無處藏身了。由此看來這偷兒的“功勞”真不小,一不小心扮演了一個公眾代表的角色,“捅破”了一層窗戶紙,然后一切就明了了。然而我們畢竟不能依*偷兒當公眾的代表,因為這是一種不確定的因素,所以依*誰來捅破這層紙呢?這是一個問題。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