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申論熱點分析:草根慈善何以感動國務院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1-11-0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政府助推,民間力量堪當大任
幾十所學校,數萬名孩子,這對于龐大的中國兒童群體而言,可謂九牛一毛。僅從規模的角度衡量,免費午餐計劃對于中國兒童忍饑挨餓現狀的改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重要的顯然不是規模,而是這一計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強大的號召力。借助微博的傳播,微公益行動聚合了多元力量,更激起了幫扶貧困兒童的獻愛風潮。
也就是說,免費午餐計劃成功制造了一股幫助兒童免于饑餓的民意,而在強大民意的推助下,政府的議程設定也必定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的這些年里,從1984年改革重點從農村移向城市之后,中國鄉村社會便開始迅速地“空心化”、“邊緣化”。從留守兒童到孤寡老人,從物質匱乏到精神貧瘠,孕育中國數千年古典文明的鄉村社會在近幾十年現代化戰略的實施進程中,已經逐漸失去了她往日的輝煌與生機。而這些每天忍受饑餓和營養不良威脅的孩子,恰恰是中國鄉村社會凋零的一個完整切片。他們在中國騰飛的話語中被放逐,在政府宏大的發展戰略中被忽略。可以說,在強調利益博弈能力的現代社會,他們是最為弱勢的。
也正是基于此,走進他們、體貼他們、溫暖他們、懂得他們的民間公益組織必須擔當起作為他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為了社會的公益,也為了我們的良知。
不過,更重要的還在于,以“免費午餐計劃”呈現的民間公益力量在具體的執行能力、透明度建設方面,也達到了現代慈善公益的基本標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呼吁具備巨大資源的政府力量,在介入免費午餐計劃后,以及接下來可能發展出的免費衣物、免費醫療、免費圖書等諸多公益計劃中,不妨給予民間公益組織更多的角色擔當。民間力量已經擁有了較好的執行力,他們更明白孩子們需要什么,應該怎么幫助孩子們,因此,借鑒國外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計劃是完全可行的。
2011年將成為中國公益事業的變革之年,正如免費午餐計劃所提出的:“‘免費午餐’項目由志愿者、政府、媒體、公益機構、電商營運的互動、無所不在的網友、神出鬼沒的旅友等一起參與營運及一線監管。”背靠網絡,倚賴民間,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已經誕生。未來,政府力量的介入必將舉足輕重,而民間公益組織也可堪當大任。
期待更多民間探索引領國家行動
從民間“免費午餐計劃”到學生營養改善的國家行動,無疑是“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最為直觀的成功例證。而隨著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加強,隨著此次成功例證的激勵,在往后的發展中,這樣的民間探索熱情勢必高漲。
民間探索引領國家行動的實惠無須贅言,官民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受益的必然是整個社會。而社會的改變和美好,除了國家層面的管理,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公民參與。如果官民缺乏良性的互動,那么即便物質再優越、福利再完備,恐怕也很難讓民眾找到歸屬感。一個由公民共同建造的社會,一個由民眾共同推動的時代,才是我們的世界,而不是他的王國。
政治文明發展到今天,市民社會和公民參與正成為普遍認同的社會治理模式。每個公民都是公共事務的參與者,每個市民都是社會改變的有生力量,這種開放式的治理思維,實際上從根本意義上而言是尊重人,以及認可人的價值。或許,世界的改變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來完成的,但正是每個人的智慧和力量匯聚在一起,共同構筑起堅固的歷史車軸,讓人類文明的發展車輛滾滾向前。只有這樣,公民和社會才能融為一體,公民和時代才能步伐一致。(綜合半月談、新華網、千龍網等報道)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