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礦難之痛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0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二、礦難原因
表面上看,礦難頻發有安全生產基礎差、法制意識淡薄、礦工維權難這三大原因。倘若作進一步的思考,就會發現它們背后還有諸多深層次的原因,如管理者認識上的誤區、經濟粗放型增長、監管機制不合理、教育國策失誤、新聞自由度提高等等。
具體原因如下:
(一)安全生產基礎差。我國不少煤礦自然開采條件惡劣,安全生產基礎薄弱,管理上漏洞諸多,抵御事故災害的能力不足,對防范傷亡事故沒有把握。
(二)法制意識淡薄。目前中國有一系列有關煤礦安全生產的法律和法規,如《勞動法》、《煤炭法》、《礦山安全法》和《煤礦安全規程》。雖然它們還有待完善,只要認真落實已有的規章制度,大部分礦難本可以消弭于萌芽狀態。可以說礦難最直接的原因,是規章制度形同虛設,法律法規沒有落實到位。
(三)礦工維權難。盡管《煤炭法》第42條和《礦山安全法》第23條都規定了礦山企業工會應當依法維護職工生產安全的合法權益,組織職工對礦山安全工作進行監督。但本該代表工人利益的工會,在礦工面臨死亡威脅時缺位了。另外由于礦山勞動力的供過于求、工作機會的稀缺,很多人最擔心下崗,煤礦侵犯礦工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據知情人士透露,陳家山煤礦礦工的待遇每況日下,有時一些勞動保護用品都得礦工自己購置。面臨“停職停工”的威脅,無處主張權利且生活無著的他們,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險,也只好妥協。
(四)傷亡賠償標準過低。安全生產的技術設備非常昂貴,當礦工死亡補償過低時,礦主就會受經濟規律驅使,在安全上偷工減料。煤礦開采的暴利和礦工生命的廉價,使一些礦主視礦工的人命如草芥。
(五)經濟粗放型增長導致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長。當煤炭生產的利潤空間加大,超負荷生產成為順利完成財政指標、刷新GDP的首選。一些礦產地企業和地方政府置安全和生態保護于不顧,超限開采、超負荷運轉;一些小煤礦則把礦工當作賺錢機器,有些已取締的小煤礦也死灰復燃。可以說,礦難頻發是高能耗、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的市場反應。
(六)監管機制有缺陷。教訓證明,本應是煤礦安全監管者的縣鄉兩級地方政府,往往會成為煤礦直接或間接的經營者。作為一些地方的主要產業,違法違規經營的煤礦能解決就業問題,也是主要稅源,一旦取締,會使當地政府發生財政困難。直接的利益驅動使裁判員成了運動員、監管者成了保護者。
三、解決方針
全面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五項措施:
(一)落實煤礦安全生產責任制
(二)改善煤礦安全生產條件
(三)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
(四)健全安全管理體制和機制
(五)形成重視煤礦安全生產的氛圍
總而言之,解決礦難治理的決策模式和治理結構兩大根本問題。
所謂決策模式,即要擺脫那些無效或低效的行政單方面決策,讓民意有效參與,制訂出能夠瞄準問題核心,而不是只做表面工夫的礦難治理措施;
所謂治理結構,也就是在加強政府監管之外,煤礦安全治理應形成兩大制衡機制,一是通過廣泛建立礦工工會,讓礦工能夠有組織地監督企業落實各項規章措施,維護自身的安全保障,二是通過公眾、媒體、NGO等的深度介入,形成一個約束資本與權力的外部力量。
鑒于目前煤炭行業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特別是一些國有大礦接連發生問題,理順煤炭行業管理體制,健全管理機構、強化管理職能已顯得十分迫切。同時,國家應增加了企業提取安全生產費用、安全風險抵押金制度、提高傷亡賠償標準,通過這三項經濟政策,配合法律法規和行政監督來加強高危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
如此,礦難才會有根治的希望。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