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熱點:公務員福利房擠壓了誰的利益
來源:華圖網校發布時間:2011-11-0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福利房與商品房之間的巨大價差,正成為一種強力刺激和驅動,將已被房改政策封存多年的福利分房重新喚起。一些部委、央企甚至高校,通過各種或明或暗的政策通道,進行帶有福利性質的分房和建房。在寸土寸金、幾無新房可售的北京市中心城區,仍有一些人有其“特殊”購房通道:雖然周邊商品房單價上漲到4萬元甚至5萬元/平方米,但他們還能享受到5000元至6000元/平方米的“成本價”。
以前總聽說有政府機關在哪里低價“團購”房子,卻總不太愿以為真,但看了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這組報道,才不得不接受這個不在少數的公開的秘密。
而且,越是在那些房價高企的一線城市,福利房政策回潮的沖動就越強,理由往往是,年輕的公務員和著名高校的教師如果買不起房,就很難留住人才。于是,有可以靈活解讀的政策通道,有可以交換的政策資源,公務員群體終于在高房價的普遍國情下,有足夠的能力令塵封10年的福利房一朝還魂。
值得警惕的是,公務員階層從福利房中獲得的隱性福利,是以間接損害社會的共同利益為代價的。甚至可以斷言,低價的福利房也是推高商品房房價的原因之一。
地產商任志強披露:“某地2005至2009年政府公布的商品房住宅建設用地計劃供給指標為7130公頃,但實際上真正可以對外公開銷售的商品房住宅只占全部土地供應量的28.3%,其余的則是享受經濟適用住房政策的用地,由特定單位使用,不對外銷售。全國各地均在建設部的檢查中發現了大量的這種專門向政府官員、機構、特定人群供給的,利用經濟適用住房政策的‘官邸’。先期還有檢查,如今已到了不但建設部不敢去查處,連審計署都不敢去審計的地步了。”(《北京青年報》4月24日)那么,這個邏輯就很好推斷:被推向市場的少量土地,承擔的是地方政府寄望的“土地財政”的功能,這個市場化的土地價格除了被政府瘋狂推高之外就再無其他懸念。高土地價導致高房價——最終,為公務員群體福利房買單的,是只能到商品房市場上解決住房問題的普通民眾。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