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考社會熱點:稅制改革如何真正減負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1-11-0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從近年來稅制改革和稅收政策調整上看,“減稅”一直是主基調。比如,2006年取消農業稅,2008年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2009年增值稅轉型改革以及結構性減稅措施等,都是減稅的“大動作”,每一項減稅政策的力度,都能為企業和居民每年減輕稅負上千億元。(11月7日《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日前推出“關注咱們的稅負”系列報道,提出了近年來稅收改革減稅主基調的觀點。其實,縱觀幾次減稅改革,都帶來的一個現象就是總稅收不降反升,有的個別稅收即使進行了減稅改革,但仍然出現強勢增長。比如:近些年實施的兩次調整工薪所得免征額改革,即2006年1月1日起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后,2006年個稅收入2452億元,比2005年增加359億元,同比增長17.2%;同樣,2008年3月1日起1600元提高到2000元后,2008年個稅為3722億元,比2007年增加537億元,同比增長16.8%.另外,2009年推出的增值稅結構性減稅改革也是如此,當時財政部、國稅總局提交測算數據稱,這將導致財政減收超過1200億元,而實際結果是,2009年增值稅收入約1.85萬億元,比2008年增加484億元。
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呢?有的學者認為是稅收改革思路出現問題,改革偏離減稅方向。幾次稅收改革確實呈現這一傾向,比如個人所得稅改革,由于稅收制度存在根本性缺陷,導致呈現逆向調節。財政部披露的數據也顯示,2010年,國內65%的個人所得稅來自工薪階層。
此外,中國目前以間接稅為主稅收制度,也使整個稅收制度存在逆向調節現象。經濟學上有一個規律叫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指的是收入越高的群體,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越低。比如,現在一個月掙5000元收入的,可能消費4000元甚至全部消費,比例在80%以上。但是一個月掙100萬元的絕對消費不了100萬,充其量消費10萬多,消費比例不到10%.對于中國總消費來說,13多普通居民的消費總和遠遠大于少部分富人的消費。同時,三大流轉稅覆蓋社會各個產業,這樣我們可以認為普通居民負擔了中國90%以上的稅收。
當然,由于稅收的復雜性和稅種之間的相互聯系性,使得人們對稅收改革是否真正帶來減稅效應也存在認識誤區。可以說,有的稅收改革看上去是減稅改革,但不完全是減稅改革。比如這次增值稅擴圍改革,雖然可以解決第三產業重復征稅問題,降低第三產業稅負,是減稅改革。但事實并不如此。
首先,如果企業降低增值稅等流轉性稅負,就會導致企業利潤上升,利潤上升導致所得稅稅基上升,增值稅降低了,所得稅繳納增多。其次,由于之前營業稅企業按照營業稅按照銷售總額,并沒有上一環節稅收抵扣,所以不重視上游環節索取稅票問題,上一環節稅款流失現象嚴重。如果增值稅擴圍改革后,上一環節稅款能夠抵扣,那么被擴圍的營業稅企業就會重視上一環節繳納稅費票據的取得。在當前以票控稅、增值稅專用發票實施稅控裝置認證抵扣的情況下,就會讓上游環節通過不開票逃稅現象得以杜絕。這樣,勢必也會帶來相關稅收增長。
所以,對于當前的稅收改革,我們要慎言減稅基調,要多宣傳改革的實質性東西,要讓群眾知道改革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的調節作用,而不能一味只說減稅。當然,減稅是好事,可是如果改革實際上不減稅,則勢必又會讓人們大失所望,改革公信力打折扣。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