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時評:“無背景焦慮”的實質是權利焦慮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0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求學就業,尋醫問藥……但凡生活中遇到難題,都離不開“關系”:找同學,托朋友……這往往讓人心力交瘁。社會轉型期,有更多的真空地帶讓人情可以被當做交易的籌碼,人們更加傾向于“暗箱操作”、不守規則,這嚴重影響社會公平,給“無權無勢”、沒“關系”、沒“背景”的普通大眾帶來更多焦慮。
壓力面前,焦慮普遍有之,但無背景者更甚。因為,焦慮的起源或是不確定,或是得不到,而背景則可以讓事件的發展變得可預期,變得更容易。故而,那些沒有背景者只能焦急地等待,或是積極地尋找關系與背景。而一旦關系與背景尋找不到,則焦慮就實屬必然。所以,即使不用調查,不用數據說話,憑借生活常識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背景者更焦慮。這種焦慮是一種弱者特有的焦慮,與其他群體所謂的焦慮還不是一個概念。因此,有必要在普遍焦慮的現實面前,將此種因為背景缺失而產生的焦慮提上議程,以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何在,以及解藥是什么?
有論者指出,無背景焦慮來自規則的漏洞。這樣的分析當然可以站得住腳,但同時也留下一個疑問:漏洞本身客觀存在,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之,對于有背景者自然可以借漏洞生財、消災,對于沒有背景者不利用便是,何須焦慮,何必急著找關系呢?難道,公眾已經養成了普遍的特權思維,已經習慣了遇事“走捷徑”?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那些無背景者的焦慮,就會發現問題不是如此簡單,人們之所以一定要先找關系,不僅是因為存在規則漏洞可以鉆,還因為不找關系就可能意味著被規則懲罰或怠慢——若不找關系也可以得到公正的對待,那些沒有背景者安心等待便是,何必自尋煩惱?
此時,問題的核心就不僅在于規則存在漏洞,還在于規則的執行存在傾向。通常,這種傾向的表現是:對于那些有背景有關系者,規則的執行者會青睞有加、善解人意,會竭盡所能地為其解決實際問題或難言之隱;而對于那些沒有背景沒有關系者,規則的執行者就會冷眼相待,甚至會冒出一些類似“局長的電話怎么能隨便打”的雷人之語,至于那些要求解決的問題則可能在這種冷漠中一拖再拖,進而讓求助者最終失去耐心,開始尋找關系和背景。正是這種規則執行的傾向,讓規則的漏洞得到了放大,讓遇見事找關系成為了共識——不僅有關系者要找,沒有關系者也要找。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