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時評:電影“豪華”票價究竟傷了誰?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1-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最近,電影票價格被網民列為了中美物價PK對象。結果,美國電影票價格“慘敗而歸”,成為了十足的悲劇:根據美國國家劇院業主協會的最新統計,今年第三季度美國的平均電影票價已經降至了7.94美元的新低。結合國民收入衡量這兩種價格,在美國一場電影只占人均收入的0.2%,而在中國按大城市中每月5000元收入算,每張電影票80元,看一場電影的支出要占收入的1.6%,比美國高出8倍!
對比的結果讓不少人感到驚訝,電影產業這么發達的美國,電影業賺錢的效率卻遠遠遜色于我國。相信在電影票價如此之高的當下,沒有多少人會非常主動、非常小資地選擇去電影院進行一次“奢侈”的消費。更何況是在房價、物價處于高位、人民幣又不斷貶值的現實之下。
問題是,我國電影票價格為什么如此之高?有專業人士分析過,一張電影票之中5%上交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3.3%元為營業稅,57%左右歸院線和影院,其余歸制片和發行方拿走。可以看到,一些政策性的收費使得電影票中摻雜了許多不必要的成本;再者,院線和影院與制片方發行方之間,如果沒有定額的比例規定,兩虎相爭的結果可能就是一再漲價。而對于如何限制電影票價格的上調,似乎相關部門并沒有出臺相對應的政策。
電影票價格高居不下的語境下,受益的是電影票房,受損的是廣大觀眾。在電影票房屢創新高的當下,有一個問題越來越清晰:電影票房的高漲,不代表電影產業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數字的上揚,未必能讓影迷們高興。除了粉絲電影市場中狂熱到不計成本的粉絲,每個熱愛電影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感覺到電影院里的“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壓力。
就長遠來看,電影票的高價位運行,無論對于影迷,還是對于電影產業包括整個文化產業,都是不利的。長此以往,影迷們會選擇從大銀幕走向小熒屏,給電影票房留足造假的空間。而只有降低電影票價格才是正道。眾所周知,在美國,文化產業創造的GDP占國民經濟收入的40%以上,但如電影票這種大眾消費品卻是可以保證所有人都能看得起。事實上,美國電影除了秉承“薄利多銷”的原則,更主要的是美國電影產業選擇了一條尊重市場、尊重消費者的路子,最起碼,看電影不會讓人感覺糾結。對此,我國電影產業應該有所借鑒。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