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建設社會誠信體系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1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四、如何建設社會信用體系
社會誠信的重建必須依靠全社會共同努力。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胡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也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加強誠信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我們應通過長期不懈地努力,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社會誠信觀。
1.加強道德教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共鑄誠信社會,應該從每個人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要通過各種有效方式,教育和幫助全體公民牢固樹立誠實信用是一種財富、信用的建立不容易而失去是很容易的觀念;使人們真正認識到誠心誠意、說話算數是現代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品格;真正理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樹立起真誠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真正把誠信的要求視為一種謀利和促進發展的手段,視為一種神圣的使命和內在的義務。要教育各類企業家認識到市場經濟越發達,越要強化信用倫理,這是融入世界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先決條件。只有守信用的企業,才能得到社會公眾的信任,也才有從事商業活動、提高企業效益的良好環境。未成年人正處在思想觀念形成階段,應高度重視其品德培養。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使學生了解誠信的基本內容,懂得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牢固樹立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培養學生誠實待人、樂于助人、言行一致、不說謊話的習慣。各機關單位也要結合自身特點開展多種方式的道德教育活動。要充分發揮婦聯、共青團和工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有關誠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使人們真切感受誠信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在全社會努力形成"人人知誠信、人人講誠信"的良好氛圍。
2.健全法制,加大懲處力度,使失信者無利可圖。防范和治理失信,僅僅靠道德規范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起一整套對社會公民和市場主體相互關系進行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度、準則,把社會誠信納入法制的軌道,形成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法制環境,維護和培育良好的市場信用秩序。要結合我國實際盡快頒布制訂有關規范誠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失信懲戒機制,加大對失信的懲處力度。政府各部門應依據自身特點,建立健全相關失信處罰制度,例如,工商部門對制假販假者不能只罰款了事,除了給予經濟重處外,還應有失信紀錄,性質惡劣或屢犯者則限制其終身不得從事商業活動;其他部門對不守誠信的人,除予以處罰外,應記入黑名單,累計多次便取消其從業資格。通過嚴厲的制裁措施,加大失信者的經濟成本,使其無利可圖,以起到震懾作用。
3.加強信息網絡建設,使失信者無處藏身。要建立各類企業、組織、個人的誠信信息的征集和公開機制,建立統一集中或政府、行業、信用中介機構三個層次的資信數據庫,及時有效地向全社會提供和發布信用信息。大力發展社會信用中介組織,為客戶提供規范的資信調查服務和信用評估服務。通過信用信息網絡化,使失信者無處可躲,無機可乘。
4.加強輿論監督,讓失信者身敗名裂。輿論監督是全體公民獲得知情權,廣泛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和監督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健康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重要力量。在揭露市場欺詐和弄虛作假、維護公民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聞媒體應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通過對誠信者的社會褒揚和對失信者的輿論譴責,促進社會形成更好的誠信氛圍,使失信者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加大失信者的道德成本。
5.政府和領導干部要做表率,提高公信力。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的核心和關鍵,政府的公信力對全社會影響極大。要社會講誠信,首先政府要做好表率,領導要以身作則。任何政府和制度都要按照誠信的原則來組織和建構,各級干部都應按照誠信的原則行使其職權。一旦背離了誠信的原則和精神,政府就會失信于民。在現代社會,建設政治文明要求按照誠信的原則規范政府及其官員的行為,增加政府行為的透明度,避免行政壟斷和行政工作的暗箱操作,做到政務公開,依法行政,建立誠信政府。
五、重要論述
1、2011年2月27日,溫家寶在新華網同海內外網友在線交流指出,現在影響我們整個社會進步的,我以為最大的是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誠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這兩個方面解決好了,我們社會就會大大向前邁進一步。
2、2011年4月14日,溫家寶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指出,要在全社會大力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形成講誠信、講責任、講良心的強大輿論氛圍。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
熱點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