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分析:重塑商業倫理要讓誠信增值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1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重塑商業倫理要讓誠信增值
張鐵
如果誠信的缺失與重建,確是整個市場經濟體系“成長中的痛苦”、“必須付出的代價”,消費者惟愿這樣的痛苦更少些、代價更小些
無論多么“痛苦、糾結和憤怒”,阿里巴巴公司自曝家丑的“欺詐門”,還是不僅造成內部人事更迭,更引發企業甚至行業的誠信危機。
近期,關于企業誠信問題的討論,不止這一次。蘋果公司供應商“毒倒”員工,家樂福、沃爾瑪大玩“價簽戲法”,再加上稍早時蒙牛和伊利“互潑臟水”,莫不顯示出企業對誠信建設的忽視。
基于誠信訂立契約,是各種市場行為的基礎。市場經濟本就是一種信用經濟,誠信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建立在市場邏輯上的必然選擇。對市場主體而言,失去誠信,就失去了一種重要社會資本。少數廠家生產假葡萄酒,讓素稱“中國干紅城”的河北昌黎受到質疑與冷遇,就是典型例證。
誠信的價值,來自降低機會成本的考量。與有誠信者交易,風險更小、麻煩更少,不僅能減少意外損失,還能提高效率。在電子商務領域,面臨虛擬的購物過程,誠信更可謂核心競爭力。
然而,如果誠信不能帶來預期收益,不能產生競爭中的正面效應,以營利為追求的企業,便會失去對它的興趣與信仰。這也正是企業誠信屢屢出現問題的原因。
當前,誠信制度不完善、誠信文化尚薄弱,在找融資、爭項目等方面,誠信并沒有體現出直接的好處,相反其應有的價值在貶低。考量投資回報率、評估公司實力時,誠信也往往不是關鍵因素。屢見報端的各種商業賄賂等表明,人情與關系是一些企業更現實的選擇。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