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沖刺:全國農業和農村十二五規劃要點(政治)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成就
糧食連年增產,總產連續4年保持在5億噸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邁上了萬億斤新臺階。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先后跨越4千元、5千元大關,年均實際增長8.9%.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達到52%,分別增長4個和16個百分點,標志著科技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農業生產方式正由千百年來人力畜力為主轉入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農產品貿易國。農村二、三產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提高到1.7:1;鄉鎮企業增加值超過11萬億元,年均增長12.9%;休閑農業年接待游客超過4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1200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超過2300億元,比2005年增長110%以上。
二、機遇
把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作為政策導向,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全社會關心農民、支持農業、關注農村的氛圍更加濃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更加有利。一是我國已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9萬億元,財政收入突破8萬億元,綜合國力和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強農惠農力度將持續加大。二是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十二五”時期城鎮化率將超過50%,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將更加明顯。
三、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按照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總體要求,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為目標,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要任務,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支撐,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夯實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基礎,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四、基本原則
(一)堅持把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首要任務。解決好13億人口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必須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首位,堅持立足國內保障基本自給的方針,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滿足國內消費需求。
(二)堅持把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主攻方向。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入實施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戰略,強化基礎設施和物質裝備條件建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三)堅持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民生,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必須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優化種養結構,拓展農業功能,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確保億萬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堅持把推進農村改革創新作為強大動力。農村改革創新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動力源(8.28,-0.22,-2.59%)泉,必須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強化農村土地管理,完善城鄉平等要素交換關系,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五)堅持把加強宏觀調控作為重要手段。加強宏觀調控是實現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物價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作用,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增強短缺農產品供給能力,完善貿易調控和產業準入政策,防止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