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審判職業打假更該審視職能“假打”
來源:千龍網 發布時間:2011-12-0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2月1日,成都職業打假人劉江涉嫌敲詐勒索一案在重慶萬州區法院開庭審理。劉江被控以舉報電視臺播發虛假廣告為由,敲詐勒索全國300余家電視臺,金額共計242萬元。媒體稱本案審判導向對于職業打假人群體具有標本意義。庭審吸引全國各地大批職業打假人前往旁聽。(12月4日《京華時報》)
竊以為所謂的職業打假人,很難說得上有正義的成分,他們首先是基于牟利的沖動,利用的是《消費者保護法》購假索賠的武器,在發現虛假廣告的基礎之上,故意購買其產品,然后向電視臺、經銷商索賠,并非從根本上想致假冒偽劣于死地。比如,個案中的成都職業打假人劉江,對待索賠的規則即是一旦索取到錢財后,不管對方是否整改,都承諾一年之內不會再舉報,應該說這樣的規則很有可能是職業打假中普遍遵循的準則。
職業打假人得到公眾的普遍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眾對假冒偽劣的痛恨,以及治假無力、訴假無門的無奈,從而把職業打假人當成了治理之中的一條“鲇魚”,傾注著維護正義的某種期盼。事實上,職業打假人的出現并壯大成為群體,并不能給全社會的打假帶來本質的改觀。相反,他們還成為了制度打假與公共管理闕如的強力證明。
比如,個案中劉江在2010年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全國300多家電視,因涉嫌播放虛假廣告,而被打假和索賠。那么,如此廣泛而大張旗鼓的做廣告、售假藥,當地的監管部門為何置若罔聞,而讓一個小小的劉江安坐一隅,遍索天下呢?很明顯,當地的監管部門不是發現不了“假”,而不愿意去“打”,或者出于某種原因“打”不下手。由此,不由得想起杭州市食品藥品質量監督局江干分局,在假藥商與高敬德“私了”協議上的公章里,不難看出一些監管部門對假冒偽劣的幾分曖昧。
審判職業打假人劉江,其是否涉嫌敲詐勒索,自有法律作為準繩。不過,不妙的結果對于職業打假群體來說,有兔死狐悲的感覺;甚至,不妙的結果還會破滅公眾痛恨假冒偽劣最后“精神勝利”上的希望。職業打假人的壯大,與假貨的泛濫有著一樣的土壤,都是制度缺少對“假”零容忍,以及公共管理“假打”之下畸生的產物。建立在功利目的上的打假,時不時地刺中售假的要害,觸動監管的傷疤,行為上的失范,便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職業打假人的存在,本就是社會公共管理環境不良生下的怪胎,審判職業打假的同時,更該審視職能中的“假打”,否則單純追求司法上的公正,還會帶來公眾“親者痛、仇者快”痛楚與不安,悖論的背后便是更為荒謬的社會心態。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