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北美如何保證校車安全
來源:人民網發布時間:2011-12-2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其實校車最早并不誕生于北美,甚至一開始也并不是汽車,而是誕生于1837年的英國,是一種用郵政馬車改裝、能乘坐26名學生的大型馬車,其顏色也沿用了郵政馬車流行的大紅色,現代校車的幾個關鍵特點:有醒目的涂裝標志;停車時有警告其它車輛停駛避讓的信號;每人一個座位,沒有站席,以確保乘車者安全;在車的后部有應急出口,方便遭遇事故、車門被堵死后學生迅速撤離,等等,在那個時代就已基本具備。
但校車的確是在北美完善的,如今人們津津樂道的“安全校車”,主要指北美風格的校車。1908年,美國汽車大亨福特發明了著名的福特T型車,這種車從小型家用車到大型客車一應俱全,其中的大型車,很快成為校車的首選,如今雖然校車已更新換代了不知多少代,但“骨架”卻仍是從T型車一脈相承的。
和歐洲國家不同,北美校車從一開始就不太像普通的大客車,而是尖頭、發動機前置,底盤很高,長相酷似馱著個大客車車廂的大卡車,這樣的造型雖然看上去有些“傻大黑粗”,卻可以有效緩沖正面沖撞對校車產生的沖擊力,并減少側面擦碰給車體造成的傷害。
如今人們看到的北美校車經典造型:尖頭、發動機前置、黃底黑身,在1939年就已成型,雖然歷經大半個世紀,車型早已更換了一代又一代,但從外表上看卻幾乎沒有什么區別。
優越的防撞性源于制度的保障
北美校車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其優越的防撞性能。事實上在校車誕生之初,車毀人亡的悲劇同樣不時發生,以至于在美國一些州,家長不敢讓學生乘坐校車上學、放學。痛定思痛的美國人開始采用強制立法的方法,不斷強化校車的防撞性能。
上世紀30年代起,美國一些州的校車兩側開始加裝金屬防護軌;60年代起,校車被要求在幾個關鍵脆弱部位加裝金屬加固件,這是借鑒了裝甲車輛的要害防護原理;80年代起,許多州的校車開始在頂層和底層改裝雙層車體,進一步加強車輛的防撞性。
北美校車所普遍采用的卡車型尖頭,前置發動機和高底盤的設置,防撞和防撞毀性能較好,尤其是正面和迎頭碰撞的防護性能最佳;所有北美校車的尾部,都設有緊急時可以完全打開的大門,以便撞車后學生的緊急疏散,這個設計可追溯到英國的“馬車型校車”;而美國幾經修改,至今仍在沿用的“聯邦校車標準”,就車身長度、車體寬度、車內高度、車內過道寬度等44項安全標準作了量化規定,可追溯到1939年4月,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有關校車的標準化法定文件。
比美國更嚴格的是加拿大。盡管加拿大的校車標準是借鑒美國成例,且校車的顏色、外形、車型和美國幾乎如出一轍,但標準更細致、更苛刻,如加拿大法律規定,所有校車供學生乘坐的座位必須全部配備安全帶,且自2006年4月1日起,每一輛新建校車必須配備2-8個有安全座椅固定扣的座位,以方便體重未滿18公斤的學生乘坐校車加裝安全座椅。這些規定讓加拿大保持了自校車制度誕生以來的“交通事故零死亡率”,加拿大也因此被譽為“全球校車最安全的國家。
避撞比防撞更重要
其實北美校車固然堅固,以至于原本采用平頭校車的英國和歐洲許多國家,以及深受這些國家影響的前殖民地國家,也紛紛改用美式校車,向來頑固的英國人甚至將傳統的紅色校車,也改為和北美接近的黃黑相間,但一些輿論所言“北美校車比裝甲車還堅固”、“撞毀悍馬輕而易舉”,則在很大程度上是夸大其辭。就在今年11 月16日,一輛校車在加拿大西部卑詩省內陸山區的阿爾托納郊區撞上一輛大型卡車,盡管后者已經剎車,校車車頭也依然撞成全毀,兩車司機和一名女生重傷,另一名女生輕傷,若非當地人煙稀少,校車上學生寥寥無幾,后果恐更嚴重。正如一位曾在卑詩省維多利亞市開過校車的汽車教練所言,再結實的汽車也還是汽車,真正提高安全系數的辦法是從制度上確保校車盡可能避開碰撞,而非單純讓校車變得如坦克般耐撞。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