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考試策論文與政論文的區別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2-01-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策論文和政論文是申論文章中最重要的兩種類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都屬于申論文章,因此都是“官味”議論文,都要求有鮮明的觀點、完整的結構、清晰的邏輯、流暢而規范的表達。它們的區別在于,策論重點是寫對策。而政論重點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問題。以下兩篇都以“農民增收”為主題,一篇屬于典型的策論文,對策得當。另一篇則屬于典型的政論文,分析透徹。應試者可參考比較。
策論范文:
建立農民穩定增收的體制機制
黃延信
當前,破解制約農民增收的深層障礙,需要深化改革,創新體制,為農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具有收入分配的基礎性功能,只有適當提高農產品價格,理順農產品與其他產品之間的比價關系,才能有效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近年來,價格因素一直是制約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快完善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使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特別是要進一步完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增加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提高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同時,要嚴格控制農資價格過快增長,要根據農業生產成本變動情況,不斷完善農業補貼機制。
建立促進農民平等就業的基本制度。進入新世紀以來,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一個農戶家庭只要有一個勞動力能夠在外穩定就業,就可以實現這個農戶增加收入的政策目標。要把農民就業納入國家就業計劃,積極引導、激勵和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增加國家補貼總量,提升培訓質量。深化城鎮就業制度改革,尊重和保護進城農民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縣域經濟是擴大農民就業的重要增長源,要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小城鎮,特別是要鼓勵和支持農民工回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創業,為農村勞動力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和增收機會。
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目前,農村金融組織競爭不充分,金融機構為農服務不到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缺少有效抵押物,農戶貸款難問題仍很突出。要加大金融信貸政策調控力度,調整貸款在城鄉、區域、產業之間的投放比例,尤其是對糧棉主產區、中西部地區,要大幅提高貸款投放額度。要加快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進一步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條件,擴大試點范圍,增加試點數量。要突破自然村的限制,重點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民合作金融組織,允許跨村聯合組建新型金融組織,擴大資金來源和規模。鼓勵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合作,建立針對種養大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多種抵押貸款擔保組織和基金,切實解決農村貸款難問題。
改革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要富裕農民,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民。要加快我國城鎮化進程,有序轉移和減少農村人口。只有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才能相對增加農村人均占有資源的數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要加快城鄉戶籍制度改革,著力破除制約城鄉互融共促的二元結構體制,放寬農民到城鎮落戶的條件,不再以有穩定住房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前提條件,而是以農民在城鎮有穩定職業和收入為主、以有合法住房為輔的落戶條件,讓農民進城務工有盼頭,有動力加大自身人力資本投入,積極為所在城鎮貢獻力量。
建立有利于農民增收的農村土地經營管理制度。長期以來,我國實際上以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民基本生活。因此,要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持農村現有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在此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引導農民依法通過轉包、轉讓等形式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增加農民的土地收益和財產性收入。要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征地補償機制和被征地農民安置政策體系。無論是公益性建設征地,還是經營性建設征地,都要及時足額給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同時改進耕地征用補償的分配辦法,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確保被征地農民長遠生計有保障。
政論范文:
農民增收是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潘盛洲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當前,促進農民增收既是我們面臨的重大任務,又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的必然要求。進入新世紀后,我國糧食生產經歷了從滑坡到增產的發展過程。由于種糧效益差、農民收入低,地方政府不愿抓糧,農民不愿種糧,導致生產滑坡。從2003年開始,隨著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糧食市場價格的恢復性上漲,種糧的比較效益和農民收入均穩步提升,農民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糧食連年穩步增長。這充分說明,農民增收和主要農產品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互為條件,相互影響。因此,要實現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的目標,必須圍繞農民收入特別是種糧農民的收入,把市場調節和政府扶持有機結合起來,千方百計讓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有利可圖。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的必要條件。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長久之計。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擴大國內需求始終是經濟發展必須堅持的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我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多數,是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也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據統計,全國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20世紀80年代初為50%左右,1997年下降到39%,2002年又降到34.8%.目前,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很高,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在日益縮小。因此,要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持久動力,就必須在擴大投資的同時,著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而擴大內需的關鍵環節就在于農民收入的穩定持續增長,只有農民收入持續提高,才能使廣大農村的潛在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才有更強勁的推力。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保障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立足點。農民占我國人口的多數,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既是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的應有之義,也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內在要求。而要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最根本的還得靠發展繁榮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增強保障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物質基礎。維護農村穩定很關鍵的一條就是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切實改善農村民生。無論是歷史經驗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都充分證明,只有農民群眾生活富裕、安居樂業,農村穩定才有保證。如果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他們的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最終影響農村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要從制度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根本的是要隨著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2005年以來,國民收入分配中出現了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居民比重下降的現象。這就使得我國消費增長相對緩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從而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的過程中,應適度地把重點放在加快增加農民收入上。近些年,雖然農民收入增長較快,但仍趕不上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因此,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必須立足國情,遵循規律,逐步提高農民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努力使農民收入水平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