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丟棄活嬰事件折射醫患關系痛點
來源:人民網發布時間:2012-01-0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周星馳在其電影《喜劇之王》中,曾用夸張的表情表現了一個父親聽聞剛出生兒子種種情況后的反映,聽到好消息則眉開眼笑,聽到壞消息則目瞪口呆,最后在好壞消息的反復折騰下變得神情恍惚。這樣的場景,日前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紅十字會醫院有了《步步驚心》的現實版。一位產婦,先是被護士告知早產的嬰兒是女嬰,且生下來就已死亡。然后,當嬰兒被裝進塑料袋丟進廁所,趕來查看的家屬卻發現,“死嬰”居然還在動,是一名男嬰……
好在這現實的一幕最終沒有成為悲劇。目前,男嬰生命體征平穩,仍在該院住院,醫院院長也向嬰兒母親鞠躬致歉。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一個匪夷所思的“低級”錯誤,連同各地不時出現的“不交錢就拆線”、男性被做“子宮整形術”、醫院失火病人被拋下身亡等極端個案,醫院普遍存在的“大處方”、“大檢查”等現象,將在病人及其家屬心靈上刻下怎樣的痛苦印記,將會導致人們對一些醫院的醫德醫術產生怎樣的信任裂痕,將對本已脆弱的醫患關系帶來怎樣的打擊?
近來,從“八毛門”到“錄音門”,從醫生被刺到醫院械斗,醫患關系的緊張、醫患矛盾的尖銳,在一些地方成了亟需治理的社會問題。問診這一難題,癥結在信任缺失,藥方在重建信任。
面對醫患糾紛,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在其微博上發問:患者一開始就想到醫生要斂財,醫生一開始就想到患者要鬧事,這樣的“病”如何治呢?醫患關系緊張,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難解的“信任死結”。
當患者排隊數小時卻只換得醫生短短十多秒的奮筆疾書,當一些醫生慣于采用普適化的治療方案而疏于個體衡量,當一些醫院在手術前只有一套簡單生硬的簽字程序,當一些患者帶著猜疑和警惕步入醫院大門,當找熟人、拉關系、塞紅包成為醫療的潛規則,這些不良現象,從不同層面折射出醫患之間溝通渠道不暢,交流互動不足,難以建立起基本的信任,結果是醫者惶恐不安,患者疑惑焦慮,把本應相互協作、同舟共濟的治療過程,變成了相互猜忌、相互提防的零和博弈。
如何解開信任死結,重建醫患信任?一個巴掌拍不響,患者的理性、理解和配合固然不可或缺,但更為關鍵的還是醫者的自省和改進。《蝸居》的作家六六寫了一本關注醫患關系的小說《心術》,在大量的實地調查體驗和艱難的寫作過程之后,她感嘆道:為醫患雙方打開一扇門、架起一座橋,重新建立起一種良性循環,一定需要有一方先伸出手來,這對醫生來說可能更容易。
醫生的“更容易”,不僅因為在醫患關系中,醫方處于天然強勢,更有能力決定醫患關系的走向,更是因為醫生肩負的社會職責和醫療事業的公益屬性。中醫一貫主張醫乃仁術,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也認為:“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在現代醫學技術日益發達精細、醫療風險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仁術理念更加富于現實意義。一個好的醫生,只有具備以人為本的意識、澤被蒼生的情懷,才能錘煉和用好精湛醫術,這正如中國醫生柯行道在日記中寫到的:“好醫生給予病人的,首先是心、語言,然后才是藥草”;也如美國醫生特魯多墓志銘上的箴言:“有時去治愈,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事實上,我們的社會一直不乏好醫者。喜歡替病人算賬的“肝膽圣手”吳孟超,跋涉天山南北創造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10萬多例無一失敗的莊仕華,以“一毛錢處方”醫人無數的江蘇常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兒科醫生徐莉,從不開大處方、堅守清貧的武漢市社區醫生王爭艷,他們不僅創造了輝煌的業績,而且贏得了百姓的廣泛贊譽和信任,也把“和諧”二字深深融入醫患關系的良性培育中。仁術暖流能夠融解一切醫患堅冰,醫者仁心能夠感化一切冷漠偏激,“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