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民間文物鑒定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2-01-0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事件概述
24億、7280萬,最近,這兩個數字頻頻見諸報端,前者是幾位專家給一件假“金縷玉衣”的估價;后者則是油畫《人體蔣碧薇女士》得到的專家估價。
其實,類似藏品估價的數字游戲幾乎每天都在電視鑒寶節目中發生:一件乾隆年間的青花瓷器,嘉賓甲作價30萬,嘉賓乙估值200萬,而最終專家給出500萬。伴隨數字的瘋狂,躁動著的卻是觀眾那顆“激動不已”的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電視鑒寶收藏類節目不下20檔,最興旺時多達50檔。從央視《鑒寶》、北京衛視《天下收藏》、鳳凰衛視資訊臺《投資收藏》,到湖南衛視《藝術玩家》、山東衛視《收藏天下》……國內電視臺無鑒寶節目的可謂鳳毛麟角,而鑒寶節目所引起的混亂和爭議,更在廣泛的人群里蔓延,甚至成為人們對社會誠信感到失望的原因之一。
相關評論
1.新華網:文物鑒定“水有多深” “鑒定專家”該由誰鑒定
傳統的文物鑒定,靠的是專家眼看手摸,憑感覺和經驗,俗稱“眼學”,然而花樣翻新的造假手段,讓專家們防不勝防。
每個門類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門的造假手段。書畫在裝裱時,高手可以將一幅畫揭成兩層,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換成大名家的款;將活羊的腿割開,塞進普通玉石縫合好,幾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雞血石;紅木家具做舊,將其扔進糞池,過幾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銅器則用酸梅汁泡、用酸堿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銅器的銅銹……在景德鎮,元明清瓷器高仿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北京一位泰斗級瓷器專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為別人作鑒定。
2.新京報:“文物鑒定烏龍”何以層出不窮?鑒定圈內的陋習
眾所周知,文物鑒定不僅“慢工出細活”,而且需要跨學科的綜合性知識,是只適合閉門工作,并需要通過不同方法反復推敲、核實,才能最終下結論的,但如今許多所謂“鑒寶會”、“獻寶會”,卻弄得要么像綜藝節目,要么如“文化趕集”,“專家上眼”不過幾分鐘,宣布結論更快。
模擬題
兩件造假金縷玉衣評估出24億元的天價,引發了社會對民間文物鑒定不規范的關注,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兩件造假金縷玉衣評估出24億元的天價,促成一起巨額騙貸案件的發生。日前曝光的這則新聞,稱得上“駭人聽聞”,也暴露了民間文物鑒定的亂象。
民間文物鑒定的亂象深深影響了文物鑒定行業的信譽,造成混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利益驅動。作為專業化和職業化程度很高的全國著名文物鑒定專家,為了幾萬、幾十萬元的鑒定費,不作任何技術檢查就輕作判斷。
第二,監管不到位。眾多的古玩市場、鑒定機構只有工商執照,游離在文物部門監管之外。
第三,鑒定資格證書發放的低門檻。某些鑒定人員在獲取資格證書時,不少人并未經過嚴格的分類考試、資質審核,鑒定水平良莠不齊,從而導致“偽專家”滿天飛
第四,技術落后。以前鑒定主要靠眼,而今,每個門類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門的造假手段。比如將活羊的腿割開,塞進普通玉石縫合好,幾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雞血石;紅木家具做舊,將其扔進糞池,過幾年冒充明清家具……這些造假單靠肉眼有一定的鑒別難度,科技也并非萬能,如果用古代的紙墨仿制書畫,儀器就無從辨別。即使其他門類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應付科技檢測的門道。
第五,規則不規范。行規是約定俗成的職業守則,蘊含著職業道德,是一個職業成熟、完善的標志。已故文物專家單士元就曾說過: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中國文物界一直有個不成文的嚴格行規,即從事研究、鑒定的文物專家不得從事收藏,以防學術失范。恪守道德成為美談,偶有“濕鞋”者也會成為反面教材。而現在中國贗品成災、證書泛濫,卻從沒有鑒定專家被問責,更有一些道德墮落的所謂專家,親自參與了制假售假活動。
第六,法規不健全。發生糾紛、打官司都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針對正在興起的民間收藏和鑒定,法律法規的空白,是失控,也是大隱患。
要想整頓亂象叢生的民間文物鑒定市場,必須多管齊下:
需要盡快對我國民間文物鑒定加強法律規范和監管,建立文物鑒定誠信記錄體系,將鑒定機構定期報送的鑒定記錄作為其申請換發《許可證》的必要條件。對鑒定專家的資質、鑒定程序、法律責任予以嚴格規范。文物鑒定應該像醫生和教師一樣,建立專業資質認證體系,被證明惡意鑒定并給交易雙方造成損失的,取消鑒定師資質,終身不得再進入這個領域,建立行業的退出機制和黑名單制,將那些被多次證明缺乏鑒定能力并惡意擾亂市場的專家列上黑名單。完善資質認證,才能改變現在誰都可以自封“鑒定專家”的現狀。此外,建立完整的文物數據庫,確立檢測標準。
詳細適用的民間文物鑒定法律法規越早出臺,文物事業的發展才越有保障。只有讓藝術品鑒定在法律的規范下保持著誠信,才能避免使金錢讓高雅的藝術蒙羞!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