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蘆葦冒充鋼筋 誰在冒充監管?
來源:人民網發布時間:2012-01-1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去年12月30日晚上11點30分左右,泰州市高港區一男子在家門口倒車的時候,由于方向失控,一下子撞破護欄墜入了冰冷的河中,沒想到這一撞居然揭開了泰州南官河河堤工程質量問題,應該用鋼筋水泥修筑的堤壩,竟然使用了蘆葦稈替代。(1月4日《京華時報》)
蘆葦冒充鋼筋,讓人震驚,這一惡劣行為簡直刷新了國人的想象空間。
蘆葦冒充鋼筋,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有利可圖。與鋼筋相比,無論是蘆葦還是竹簽,成本低廉得或許可以忽略不計。二是有機可乘。按說一項工程,從施工到完工,每個環節都有監督部門,比如監理,監理的一大職責就是“驗筋”———檢驗鋼筋質量合不合格、直徑合不合尺寸等等。蘆葦冒充鋼筋能夠得逞,反證了監管無所作為。此外,違法成本過低也是一個因素———依照國家《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諸如竹簽代替鋼筋的造假,被發現后,必須全部拆除改正,并處工程合同價款2%以上4%以下的罰款。這種處罰,顯然無法讓施工方感到肉痛。
在這些原因中最不容忽視的是監管責任。只要監管不管,或者管得不到位,工程必然出現質量問題。我國關于建筑工程的制度設計并不匱乏,關于監督方面的制度建設多如牛毛,但是,有了制度并不等于有了監管,如果監管部門一再打醬油,后果自然堪憂。
武漢一監理業內人士透露,“其實再大的項目,主要的驗收程序都是紙上完成的。”“現在質監站只監督驗收程序是否到位。”除質監站外,住建局、城建委等監管機構也只是對程序進行監管、備案。至于程序執行得怎樣,沒有政府職能部門管。更可怕的是,現在的驗收是由監理公司來負責的,而監理是開發商雇來的。
遏制蘆葦冒充鋼筋的亂象,就需要從遏制假監管開始,如果監管脆弱如蘆葦稈,工程質量必然爛如豆腐渣,如果監管強如鋼筋,蘆葦稈又怎能混進混凝土?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