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誠信是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2-01-1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石化、中石油股價低,分紅少,被作為滬深上市公司約300多不計劃分紅或者轉增股本的“鐵公雞”代表。不過在近期發布的社科院《中國上市公司非財務信息披露報告(2011)》中,中石化、中石油的社會責任報告評價結果為上市公司的第一、第六名。而據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人士透露,目前我國的社會責任國家標準正在制定過程中。
中石化、中石油的社會責任排名分別列第一和第六,相信很難令人信服。假如這個報告還有點權威性可言,這就反襯出另一個問題:連中石化、中石油這樣的“鐵公雞”都能有如此高的社會責任感,那其他企業的社會責任豈不是更可憐?因而,單講企業社會責任,中科院2011年《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的結論或許更接近公眾的感受:300家企業中近七成企業嚴重缺乏社會責任,其中有26家企業得分為0分甚至是負數,而本應作社會責任表率的國企,竟然有近半成為“旁觀者”。
盡管我們一再強調“企業公民”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但在不少企業眼中,社會責任只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可有可無。而有的企業則簡單地把社會責任等同于捐款和慈善,以為每年拿出一筆錢,捐給慈善組織,就盡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到底何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或者說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企業社會責任?
從大道理上說,企業無償回報社會,當是最高境界。但企業也是經濟人,忽視企業利潤,空談社會責任,似乎也過于苛刻。從這個意義上說,為企業社會責任制定一個國家標準,也說得過去。何況早在2010年11月,首個規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就已公布實施,企業社會責任向國際標準看齊,至少表明我們相當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在毒奶粉、紫金礦業環境污染、高速公路公司暴利趕超房地產等一系列企業信任危機的背后,社會責任尤顯重要。
企業誠信突破底線,假冒偽劣產品不時出現;利用壟斷市場地位,牟取暴利……通過各種為人不齒的手段攫取“黑心錢”后,再出手闊綽地捐贈做慈善,來改變企業的負面形象,這樣的社會責任只是為自己“洗白白”,根本談不上責任擔當。其實,公眾的要求并不高:企業能提供合格的產品和服務,能恪守本分,不缺斤短兩、偷工減料,更不會為了謀取利潤而危害消費者健康和安全。然而現下連這個最起碼的要求都不能完全做到,即便有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國標”,又能如何?
很多時候,我們不缺國家標準,像目前正在征求意見的校車新國標,連校車都不能全部配備,標準再高也無濟于事;再如備受爭議的乳品新國標,完全將消費者排除在外,這樣的標準談何公平!“產品如人品”,以法律、制度監督企業誠信經營、公平競爭,再談社會責任的國家標準也不遲。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