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敢“亮丑”更顯推進環保的決心
來源:人民網發布時間:2012-01-1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只有亮出“難看”的真實數據,才能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從而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應對環境污染這一難題
針對灰霾天的重要元兇PM2.5,北京市環保部門6日首次公布一組研究性監測數據,拉開了PM2.5監測及發布工作的“序幕”。2012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都將打響這場聲勢浩大的“PM2.5攻堅戰”。人們關注的是,中國達標天評價系統的“洗牌”,將多大程度倒逼中國轉型?(1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
長期以來,公眾感受與環保數據之間始終存在不小的差距。面對嚴峻的環境污染態勢,全國重點區域敢于使用更高的環保標準,敢于亮出暫時還很“難看”的環保數據,這對于倒逼轉型至關重要。
敢于亮“難看”的數據,是一種敢于面對現實、實事求是的理性態度。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空氣質量污染嚴重的問題日益突出,這與一些地方的發展方式不科學、不環保密不可分。時至今日,一些地方的產業結構仍偏向“重型化”,能耗下降的緊箍咒與一些地方經濟發展的GDP崇拜仍形成強烈反差。雖然國家不斷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但空氣污染的嚴峻局面,仍未能根本扭轉——統計數據表明,近10年PM2.5年均濃度有所下降,但2010年均值與即將頒布的“新國標”比仍超1倍……
敢于亮“難看”的數據,順應了公眾的呼聲,順應了發展的潮流,顯示了追求更高標準的環保成績的決心與勇氣。如今,一些地方至今仍沉醉于片面追逐GDP增長的亢奮中,忽視環境污染的嚴峻現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監測數據與國際標準、公眾感受脫軌。對此,公眾的呼聲一直很強烈。譬如,期待用更高監測標準的PM2.5指標來替代原有標準,一度就是社會熱點話題。從公眾感知灰霾困擾,到微博網友呼吁推動,再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再到PM2.5正式亮相,我們見證了國家環保政策與公眾民意的一次良性互動。這一切,正如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所說,在一些重點區域率先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爭取監測水平早日和國際接軌,就是率先做到監測結果與人民群眾感受相一致。
敢于亮“難看”的數據,應該看作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只有亮出“難看”的真實數據,才能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從而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應對環境污染這一難題。環境污染特別是空氣污染的防治,難以做到獨善其身,必須聯防聯控。PM2.5可以在空氣中飄浮數天,區域傳播非常嚴重。如果沒有多地區、多種污染物協調治理和聯防聯控,單靠個別部門與部分區域的力量,空氣質量很難有根本改觀。因此,這有賴于一些地方政府重新審視與調整原來的發展模式,把減能節排的要求落實到日常工作與發展規劃中。而“難看”的數據,必然會引起公眾的重視與警覺,讓大家真正樹立環保生活理念,轉變生活方式。“難看”的數據時時會提醒大家,目前的空氣污染狀況形勢嚴峻、不容樂觀。“難看”的數據會倒逼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這在潛移默化之中會提醒更多人開始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綠色消費,主動減少PM2.5等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敢于亮“難看”的數據,更是尊重自然規律,自覺實踐科學的必然選擇。馬克思曾說:“任何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都只會帶來災難。”加強環境保護,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確保良好的空氣,提供基本的環境質量,本身就是一條底線,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有的擔當與承諾。面對當前依然嚴峻的環境形勢,環保部門敢于亮“難看”的環保數據,敢于啟用更高的環保標準,本身就是敢于碰熱點、觸雷區、解難題的表現。只要我們切實加大改革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勇于先行先試,實施從嚴從緊的環保政策,運用更實、更硬的整治措施,打一場包括提升空氣質量在內的環保攻堅戰,我們就一定能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共同守護好屬于我們的藍天碧水。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