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公布干部手機不如撤大院門衛
來源:人民網發布時間:2012-01-1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官員都是從群眾中來,還應該融進群眾中去。政府機關守衛森嚴,本身就是對增進干群關系的人為阻隔。
1月9日的四川省《眉山日報》第2版以半個版面的篇幅公布了眉山市131名市級單位、部門主要負責人的手機號碼,包括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等。而10天前的1月1日,《眉山日報》在同樣的位置已率先公布了34名眉山市級領導的手機號碼和工作分工。
應該說,把官員領導的手機號碼公之于眾,已經不是什么新聞。此前,山西臨汾、湖南長沙、云南昆明等也采取過類似的手段,也都引起過一陣轟動。但四川眉山此次公布官員手機號碼,還是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應該說,公布官員手機號碼,對加強官員與民眾的聯系和溝通,是一種進步。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一些官員領導似乎從群眾中“消失”了,即使處于政府機關最低級別的鄉鎮領導,一般群眾也難覓其“芳蹤”,沒有機會當面向其反映問題,訴說民生疾苦。一些機關衙門,更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一些地方陸續公布官員手機號碼,應該是扭轉此類作風的辦法之一。
但類似新聞讀多了,筆者心中疑問也漸漸增多。其一,公布官員電話對增進同群眾聯系的效果如何?如何使之避免以另一種形式出現?要知道,公布官員手機跟群眾能打得通是兩種概念,此前一些地方確實出現過雖然公布了領導手機號碼,但基本無人接聽或打不通。要讓群眾記住領導手機號碼,還要能打得通現象,能解決問題,需要相關配套措施同步跟進。其二,假如領導干部都很敬業,都很盡職盡責,在正常的上班時間群眾都能將其找到并反映問題,公布其手機號是否多余?是否涉嫌侵犯其個人隱私?畢竟手機號碼與辦公電話不同,有一定的私人性質。官員也是人,在“8小時”之外,也有其私人生活領域,相信很多官員對公布其手機號碼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因此,如何更有效加強同群眾聯系,值得相關部門做更細致的工作。
由于工作關系,筆者經常到各地采訪考察,發現一些地方政府機關的辦公大樓越來越漂亮,越來越豪華,但大門也越來越難進。除了高大森嚴的圍墻之外,僅有的大門也有門衛嚴加盤查進出人等。筆者曾到中部某省會城市法院辦事,該法院僅有一門,門衛卻有四五人,門房固定電話只有一部,且只能接電話不能打電話,一些鄉下群眾大老遠跑來辦事,卻因聯系不上相關法官,在門口急得團團轉。
由此筆者突然悟出一理:公布官員電話不如撤銷門衛。一些機關大院讓老百姓自由出入又如何?本質上,官員都是從群眾中來,還應該融進群眾中去。政府機關守衛森嚴,本身就是對增進干群關系的人為阻隔。如果群眾能自由出入這些機關大院,相信撥打官員手機的概率也會大大減少。
中國古代治國之策,有“道”和“術”之分,如今地方公布官員手機號碼,充其量是一種“術”。密切聯系群眾,本是中國共產黨人克敵制勝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如何更好地從“道”上發揚這一作風,值得三思。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